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明武德充沛,用工業優勢戰勝建奴!
庭外有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明武德充沛,用工業優勢戰勝建奴!,大明:我姐夫是朱由校,庭外有棠,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明內部實行變法改革到現在,國庫早已充盈,朝廷自己的兵馬也增加了不少,甚至不少官兵已經在遼南和西南的實戰中,早已錘鍊成了戰鬥素養與指揮能力不錯的帝國骨幹。
這裡面,遼南是指的與建奴的作戰。
而西南則是西南土司的叛亂。
話轉回來。
正因為這樣,對於大明的執政者們而言,也的確該將解決遼事提上日程。
而解決遼事不只是解決建奴。
如今的大明執政者們已經都有一個共識,即解決遼事除了解決建奴,還得解決已不服從朝廷管教的遼地將門。
所以,袁可立才說解決遼地將門,得先解決建奴。
天啟等也沒有異議。
於是,接下來,大明便開始有序地準備著收復沉陽與廣寧兩處要塞的會戰。
天子直屬的近衛軍開始更多的抽調往遼南去,還有其他客軍,如在四川的白桿兵,也都陸續增調去遼南。
打仗打的都是錢。
猶如一句話所言,窮則戰術穿插,富則火力覆蓋。
大明現在很富,所以,大明打這場會戰也沒用什麼竅門,就只是大量增兵增炮。
在後方,兵部不停地從國庫掏銀子讓工業司生產更多火器火炮。
工業司則拿著這些錢瘋狂地擴大著生產規模,設培訓學堂,設識字算數班,並以包吃住為誘餌,吸納了大量流民來接受培訓,做新的工人。
正好眼下關中大旱,許多關中流民因此都往京師流動,給了工業司充足的人力資源。
而且在實現計件制的情況下,大量技術工人除了睡覺吃飯和上廁所,幾乎連軸轉的不停地把一根根槍管炮管鍛造出來。
於是,許多火器和火炮被生產了出來,基本上一個近衛軍新兵一入伍,就能領到一把燧發銃,關鍵是在上戰場時,還能換得新銃。
這還是在控制啞火率的情況下。
一個人口上億的中央集權政體一旦有了充沛的財力,如果再加上內部剛剛進行了吏治整頓,且頂層統治者不爛不慫的話,所爆發出的戰爭能力,自然是驚人的。
至少人口和科技水平上的優勢可以直接體現在戰爭上。
何況在這個時代,大明的人口無論是在識字率還是在技術人才所佔比例以及青壯數量上都是別的政權不能比的。
在前方,這種優勢就更加明顯。
直接負責指揮這場會戰的孫傳庭也就不需要太過於去絞盡腦汁的思考怎麼打。
這種優勢讓戰爭對指揮官指揮才能的要求有所下降。
所以,現在的孫傳庭便選擇了繼續以打呆仗結硬寨的方式組織這場會戰,讓麾下各路官軍步步推進到建奴境內,每行進一段距離,就築造新堡,等後方兵力集結上來,再繼續向前推進。
且所築新堡皆是張貴推廣開的稜堡,使以火器為主的大明官軍,可以更好的防備建奴遊兵的偷襲。
而向前推進的大明官軍則是五萬以上的規模,持燧發槍排隊前進,遇到小股建奴不分兵冒進追擊,遇到大股建奴則直接原地駐紮,築城決戰。
這樣一來,兵力總數已不足六萬的建奴既不能利用戰術穿插的方式吃掉大明官軍一部,又不能誘敵深入再吃掉大明官軍一部,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生存空間被一步步壓縮。
對於在前方具體指揮一支大明官軍的大明官軍將領而言,也在與建奴多次作戰中,漸漸學會如何熟練地利用自己的火器優勢壓制建奴,乃至還會利用新的火器改進戰術。
周遇吉就已經學會讓步炮協同作戰,而不是傳統的火槍陣,直接給旗一級的基層作戰單位都配幾門炮和一隊炮兵,同時,他自己的方鎮,還直接配一個有騎兵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