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帝國有組織的對外掠奪,屠戮外夷
庭外有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九十三章 帝國有組織的對外掠奪,屠戮外夷,大明:我姐夫是朱由校,庭外有棠,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因為大明目前還不需要奴隸。
畢竟大明自己的失業百姓都還很多。
所以,大明需要的是農田,不是人口。
這些土著被消滅後,李自成就下令燒掉這些土著,然後將燒後所產生的以白磷和草木灰為主要成分的灰土灑到田裡,並等著大明官員帶著移來這邊的百姓們來這裡分田耕種。
白磷和草木灰都是很好的肥料,故而需要灑到田裡。
因為作物很需要的元素就有磷和鉀。
在此時的中南半島,一處有明軍巡邏和站崗的臨海地區,就已經有一批來自關中的漢人百姓在這裡被分了田。
歷史上這一時期,陝西五年大旱,達到了人相食的地步,也直接促成了崇禎初年的大規模陝西農民起義。
而這一世,陝西依舊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大旱。
所以,由朝廷官府動用國家力量遷移出去的漢人百姓,在這段時間,主要是陝西的無谷百姓,關中也有不少。
可以想象的是,多年後,這裡會有很多人開始操起關中口音。
不過,移居到這裡的關中百姓不知道的是,他們的田地是朝廷從當地土著中奪來給他們的。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朝廷要想不透過屠戮自己民眾的方式解決人口過多的問題,就只能屠戮外夷!
除了關中百姓,大明還派來了許多南方善於種水稻的老農當技術員,教這些北方遷移來的漢人農民種水稻。
大明不缺乏農業技術高超的農民,畢竟大明是農業技術積澱很久的農業帝國,也因此,這裡的農作物長得比原來的農作物更好。
當然,或許也跟這些土壤變得更肥沃了有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地方的原有土著勢力被消滅後,這些土著原來透過耕種所積累的糧食自然也會被大明直接掠奪走,運回國內。
故而,透過從這些土著手中劫掠來的糧食和新遷漢民收穫後所交的糧賦所得糧食,使得大明每年能從南洋運回大量糧食。
每年的運糧船幾乎源源不斷的出現在廣州、月港、定海、登來、天津這些地方。
而這些糧食運回國內後,進一步充實了大明在通州等地的糧倉,以及在九邊用作軍事用途的糧倉,還有各省用作平抑物價與賑災的常平倉。
除此之外,大明朝廷還因為有大量糧食流入,新增了許多專門用於營造大型工程和大規模災難救濟的糧倉。
陝西此時就新增了幾個由戶部直接管理的大糧倉,從而使得因為大旱產生的新流民不會餓死。
沒辦法,這一歷史時期的陝西乾旱的確很嚴重。
一般而言,乾旱兩年就算是大災,兩年以上很是罕見。
但偏偏這一時期的大明就遇上了個五年大旱!
而且按照歷史發展,在這以後還會有河南的蝗災,以及黃淮地區的大規模水災以及江南地區的大規模饑荒,和華北地區的大規模鼠疫,接踵而至。
所以,歷史上的崇禎還是挺難的。
因為據考證,歷史上崇禎做皇帝期間,幾乎年年有大災。
故而在災難史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崇禎深淵”。
話轉回來。
所以,這一時期的陝西不大規模爆發農民起義是不可能的,以及後面不出現數十萬流民從賊,也不可能。
另外,這一時期的大明要想自己內部解決民生問題也不可能,就算你鐵血改革,分田分地,但人家老天爺不配合,讓你糧食大減產,你也沒法解決大多數人的吃飯問題。
哪怕天啟也跟崇禎一樣把自己這個皇帝用菜份額減到只有五份菜,然後逼著其他貴族也跟著節儉也不行。
好在這一世,大明在張貴影響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