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章 《天工開物》!,獵贗,柳下揮,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先把它修好。”
玲瓏說《天工開物》極其的珍貴,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天工開物》是一部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在農業方面,《乃粒》指出水稻育秧後三十天即拔起分栽,一畝秧田可移栽二十五畝,即秧田與本田之比為1∶25。這就是我們現在仍然在施行的育苗和拔秧插秧。當然,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拔秧和插秧環節現在都機械化了。又說旱稻食水三鬥,晚稻食水五斗,失水即枯。這些技術資料對農業生產有指導作用,是育秧、插秧和灌溉的理論基礎。
《天工開物》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反映西學,如「凡焊鐵之法,西洋諸國別有奇藥。中華小焊用白銅末,大焊則竭力揮錘而強合之,歷歲之久終不可堅。故大炮西番有鍛成者,中國惟恃冶鑄也。」
《天工開物》中的「物種發展變異理論」比德國卡佛.沃爾佛的「種源說」早一百多年,「動物雜交培育良種」比法國比爾慈比斯雅的理論早兩百多年,挖煤中的瓦斯排空、巷道支扶及化學變化等,也都比當時國外的科學先進許多。尤其「骨灰蘸秧根」、「種性隨水土而分」等研究成果,更是農業史上的重大突破。
這樣一部對中國工農業具有指導性和總結性的里程碑大作,從江來的嘴裡說出來就是一幅「我修復它是因為我看重它」的囂張模樣------
“不行。”玲瓏出聲拒絕。“我不能讓你修《天工開物》。”
“為什麼?”
“因為它太過珍貴,而我又不知道你的實際修復水準到底如何。”
“那你想怎麼樣?”
“證明給我看。”玲瓏說道。“證明你有修復《天工開物》的實力。”
江來想了想,便點頭同意了。
《天工開物》這樣的宋應星自刻本,是珍貴而罕見的。江來沒有瀏覽過藏書室書單,但是想來以這本書具備的經濟和學術價值,稱之為碧海大學圖書館的鎮館之寶都不過份。
對於這樣一本重要的書籍,玲瓏不願意讓自己這樣一個初來乍到不知道深淺的傢伙上手也是理所應當的。
倘若隨意就讓人去嘗試修復,那反而是對文物善本的不負責任。
“怎麼證明?”江來問道。
玲瓏眼神狡黠,嘴角浮現一抹淡淡的笑意,說道:“接受考驗。”
正在這時,修復室的玻璃門被人推開,一群年輕的學生抱著書本走了進來。
“玲瓏老師,我們來了。”
“玲瓏姐,吃早餐了沒有?我給你帶了咖啡,放在休息室了。”
“哇,這位帥哥是誰啊?不會是玲瓏姐姐的男朋友吧?好帥哦。”
--------
文物修復師有三種培養渠道:一是家族制,那些修復世家傳承千百年,手有絕活,以師徒名義將核心技術傳承下來。這些技術專業又封閉,一般人難入其門,難窺其技。
二是以老帶新,修復室裡面的一些老師帶著新人學習修復技術。這些徒弟只有極少數具備修復知識,更多的則是從一個白板進行學習。這些學徒修復水準一般,但是能夠應付那每日巨大的工作量。
三是學院培養,國家認識到修復人才的緊缺,在一些大學開設了考古、文物鑑定和修復院系,培養高精尖的修復人才。
古籍修復室和碧海大學的文物與博物館系合作,定期由文物保護專業的學生來進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