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六章 太孫,大明太孫朱雄英,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六部九卿的大臣,果然都是博學的鴻儒,尤其是“馬後炮”,玩的那叫一個爐火純青。皇帝將傳國玉璽一拿出來,他們就開始引經據典來佐證,為玉璽的張目了。
什麼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
延康元年,漢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
太和三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傳國玉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總而言之,朱雄英尋得的這塊玉璽,確係祖龍始皇帝的傳國玉璽無疑。
滿朝公卿,吉祥話說了一天,而且都沒有重樣的,可見讀書真的很重要,否則拍馬屁都拍不利索。朱雄英自覺臉皮已經夠厚了,可與諸位比起來,還是要甘拜下風。
既然玉璽是真的,皇帝是以決定,於洪武二十三年,八月十五,正式大明啟用傳國玉璽,以示國朝正統,大明天命所歸。
而用傳國玉璽頒佈的第一道詔書,便是冊立《皇太孫詔》,朱元璋命:特進光祿大夫-虞王師-韓國公-李善長為專使及禮部、宗人府一眾官員,至武德殿傳旨。
他們的來的時候,剛洗漱完的朱雄英,手裡的毛巾還沒放下,便看到李善長帶人呼啦啦的過來,還頗為嚴肅的讓朱雄英跪下聽旨。
詔曰:曩古列聖相繼馭宇宙者,首建儲君。朕自甲辰即王位,戊申即帝位,於今二十三年矣。前者撫將練兵,平天下亂,偃天下兵,奠生民于田裡,用心多矣。
及統一以來,除奸貪,去強豪,亦用心多矣。邇來蒼顏皓首,儲嗣為重。嫡孫雄英,宗室首嗣,少而靈鑑,長而神武。備以九月十五日,於奉天殿行冊皇太孫禮,嗣奉上下神祗,以安黎庶。
待內侍總管-劉清扶起朱雄英,李善長率禮部、宗人府一眾官員,大禮參拜:“臣等參見皇太孫,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返程的時候,朱標就給他打過“預防針”,本來他老人家是想等朱雄英大婚後,再補上“冊封年”的。但立下了這般功勞,冊封自然是要提前的。
可沒有想到,竟然如此的迅速,著實讓他有些措手不及。
“老師,老師,快快請起。”在攙扶李善長的同時,朱雄英也讓其他隨員免禮。
但老頭與隨員們卻跪在地上一動不動,正在朱雄英感到疑惑之際,李善長繼而請皇太孫更衣,還招了招手,便有宦官將太孫的常服呈了上來。
明制中,冠:烏紗折角向上巾(亦名翼善冠,親、郡王及世子俱同);袍:赤色,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各金織蟠龍一;帶:用玉;靴:皮為之。
親王常服“冠、袍、帶、靴俱與東宮同,世子和郡王的常服也和皇太子、親王相同。
可儘管制度上,皇帝、皇太子、太孫,與諸王的翼善冠完全一樣,但在實際使用中卻不一樣。
儲君的翼善冠腳直指上。腳,俗謂之翦翅,冠腳俯垂向前,親、郡王冠腳既前垂而又斜迤向中,品官則平列冠下,此上下之別也。
而常服之衣為圓領袍,除了與親王同秩的赤服外,還有一套形制與皇帝所穿明黃圓領常服,相似的橙黃“袞龍袍”,前胸、後背與左右兩肩處裝飾有四團龍。
仔細打量了一番,朱雄英說出了自己的疑惑:“這衣服錯了吧?本王瞧著怎麼與父王的衣服,別無二致呢?”
朱雄英覺得這衣服有逾制之嫌,內侍總管劉清趕緊補充解釋。太子、太孫,於家都是長子,於國都是儲君,按制一體同服,並不逾越禮法。
而且,這身“袞龍袍”是尚衣局奉旨所裁的,冊封時要穿的冕服,仍在趕製當中。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