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三十三章 呂氏教子,大明太孫朱雄英,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呂氏來偏殿時,朱允炆正在摔東西,就因為他比朱雄英小了三歲,從皇帝、太子到朝中的臣工,都用“有色眼鏡”來衡量他們。大哥做什麼都對,他做什麼都不對。這不公平!

是的,打朱允炆懂事起,就覺得痛恨這種不公。朱雄英就像是壓在他肩頭的一座大山,一壓就是這麼多年,壓的他,氣都要喘不過來了。

“幹什麼?你父王說了你幾句,你就瘋了!”

恨鐵不成鋼的呂氏,上去就賞了朱允炆一個響亮的耳光。

“本宮明白的告訴你,就在剛剛,你父王說了。如果你再沉淪下去,就把你趕到封地,再不許回京!”

這是個很嚴厲的懲罰,離開了京師去就藩,就等於掐斷了朱允炆最後的路。哪怕,將來有一天,太子、太孫先後都崩逝,繼位的也不會遠在封地的他。

太子這話,無疑是最後通牒!聽到這話的朱允炆,像是抽掉了脊樑骨,眼神空洞的跪在地上,臉上盡是茫然之色。

看到兒子這樣,呂氏也跟著嘆了一口氣。朱允炆做的再不好,也是她身上掉下來的肉,是她全部的指望,呂氏怎麼可能不心疼。

可她必須得讓兒子清楚的認識到,他與朱雄英之間的差距。不知道臥薪嚐膽,這個距離就會越來越大,永遠沒有贏的可能。

拿西征之役來說,捷報傳回應天后,她特意問過李景隆,太孫帶兵方面的能力。李景隆曾隨中山王及其父,屢出戰陣,這點眼光還是有的。

但李景隆的回答,卻讓她彷彿置身於冰窖中,從來到外,涼個透。也不得不感嘆,常氏雖然死的早,但卻是一等一的有福之人。

李景隆是這麼多說的:首先,他早年隨中山王及其父北征,與軍中大小將校皆熟。在太孫這個年紀,很多人還名不經傳,或者在軍中當個小將。

這種指揮十數萬大軍作戰的差事,根本不可能輪到他們,哪怕是他和徐允恭這種將門虎子。這是太孫在出身上的優勢,也是聖眷屬意的必然結果。

其次,關西之戰,是一種很難打的仗!兵力、軍資糧秣、火器火槍不足;絕對優勢兵力的敵人大兵壓境;還要去拯救關西的宋、劉、濮三部。

當初,選耿炳文為副帥,大夥都以為太孫是看上了打防禦戰的能力,想著壯士斷腕。利用兩陝的軍隊在嘉峪關外,稍作姿態後,便會立即轉防禦。

可現在看來,選太孫要耿炳文的原因,就是因為他不多事,不會妨礙他,實行這麼冒險的作戰計劃。

西安行營上報作戰計劃的時候,從皇帝在兵部、上十二衛的將軍們,沒一個看好他的。都覺得太孫莽撞了,等待他的就是兵敗被圍,或軍破身死。

李景隆不得不佩服太孫的魄力,在兵力處於弱勢的情況下,主動親提三萬騎兵,奔襲千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輕取重鎮安定,一舉扭轉戰場的走向。

隨後,血戰獨狼山,鏖戰扎失牙蘭,驅敵敗走漠口,打的更是可圈可點,將人心、敵情我情都算計到了骨子裡。

據探子傳回來的訊息,抵達藩昌海的東察哈臺聯軍各部,不足八千,其餘盡歿於滾滾黃沙之中。

這份戰績,這份對戰場把握的能力,別說李景隆了,就是他爹李文忠復生,也不一定能幹的比他還漂亮。

引用兵部一些閣員的話,太孫身俱陛下、開平王血脈,運籌帷幄,驍勇絕倫,是天生的。是的,除了這麼想,李景隆也不知道該怎麼如給給朱雄英下定義。

說句不好聽的,宗室之中,最能打的當屬晉、燕、齊及被圈的秦四王。李景隆大膽推斷,再給太孫幾年時間,他們四個捆在一起,也未必能打的過他一個。

所以,在帶兵上,跟太孫較勁,無疑是壽星公上吊,嫌命長了。

“不,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貞觀榮耀

陳叔摯

特工王妃:冷傲王爺腹黑妻

尛羽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