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三十六章 這都什麼調調兒!,大明太孫朱雄英,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臨清之役,燕軍是得了大勝。不僅掃清了北平的外圍,更是斬殺了天子親信-都督宋成,挫了朝廷的銳氣,天下震動。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被耿璇那小子搶了一道。五千鐵騎,個個瞪紅了眼,跟狼一般衝向燕軍,即便是面對重兵圍堵,團團包圍,依舊死戰不休。挺著付出了七成的傷亡,硬是把宋成的屍體搶了回去。
搶回宋成的遺體後,耿璇是馬不停蹄的奔到了山東境,向山東都司示警後,隨即星夜兼程,馬不停蹄的奔回了應天。
聽到燕王造反的訊息,朱雄英並不驚奇,這麼多年來,他一直都在等著這一天的到來。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他與四叔之間,不打一場,絕對不過不去。
可他沒想到,連宋成這樣飽經戰陣的老牌名將,也折於姚廣孝的毒計之下。說心裡話,他以為在自己的小心經營之下,可以輕易的把朱棣摁死,就像摁死朱允炆一樣。
但他沒有想到,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朱棣擁有了比那個“時間線”更強橫的實力。還搭上了他的愛將-宋成等,西軍大小將校二百餘人,著實在他心裡捅了一刀。
更不省心的是,戶部右侍郎卓敬上的那本奏疏:稱燕王朱棣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似洪武高皇帝。而北平又是形勝之地,士馬精強,金、元二朝由是而興。
當今之計,宜派遣使者,厚家撫慰,申明國家大義,叔侄之情,請燕王息兵,以防北元蒙古部族,趁隙攻掠中原。
再等幾年,時段平息了,再徙封燕王於南昌,羽翼既經剪除,禍變無從所生;萬一有變,亦易控制。
“陛下,治大國如烹小鮮,得有耐心啊!”
“將萌而未動者,幾也;量時而可為者,勢也。勢非至剛莫能斷,幾非至明莫能察。”
......,卓敬的這番話,還真有人相信,十多個文官,都站了出來,請皇帝以國家大局為重,勿動肝火,以免有藩王附逆,或擁兵自重,毀了先帝百戰得了的基業。
把他們的話說的通俗一點,那就是朱棣給朱雄英幾個耳光,他這個皇帝打掉了牙,也得樂呵的嚥下去。
為什麼呢!
人家是塞王,人家手裡把著邊塞,萬一狗急跳牆,放蒙古人進來,或聯合諸王造反,這長江以北,還是不是朝廷的,就不得而知了。
朱雄英強壓怒火,仔細審視著這些附議的官員,這些都會洪武初年科舉考上來的。少時在元人的壓迫下長大,入仕後又一直在南方供職。
沒打過仗,沒見識過北地的金戈鐵馬,應天的官場,秦淮河的三丈春水,就是他們見過最大的天兒!一篇八股文,吃了半輩子,還想吃到告老。
可不等朱雄英說話,常茂、周興等將官,卻罵開了天!燕王這是他媽的造反,不是欺男霸女的小事,這是動搖國本的大事,輕描澹寫的就過去了,皇帝以後還怎麼君臨天下?
“平時,要是哪個將軍,有個針鼻兒大的事,你們就跟死了親孃老子似的,又跪又死的!咋地,要打仗了,草靡了!”
“哎,老哥,你這話算是說對了!王翰林為了與他兒子強清倌人,硬是給那倒黴孩子,扣了個忤逆的罪名。”
“宋成等英烈的血還沒幹呢,要是聽了這些混賬話,一定死不瞑目。這話要是傳到軍中,軍心必定動搖,還能打仗嗎?”
武將們的話,是太不好聽!可卻是實打實的大實話。有火氣,也不能全怪將軍們,這人要是得了“軟骨病”,非得好好錘鍊一番不可,否則這腰啊,一輩子甭想直起來。
而文官們顯然是接受不了直娘入老子的大實話,雖然他們也贊成和談,但朝爭要有度,那裡能當廷問候人家的祖宗。反覆強調,出不出兵都要深思熟慮,新皇登基維穩是大局,別動不動就給誰亂扣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