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章 登基,大明太孫朱雄英,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新皇繼位,紀年改元,以示永珍一新。但是,帝王的“即位”和“登基”並非同義,新皇帝可以在上一代皇帝駕崩的那一刻起便已即位。
而登基卻是帝王獨特的展示自己“君臨天下”,“皇帝獨尊”的隆重典禮。先帝葬入孝陵的七日後,便是朱雄英的登基大典。
參照開國時的登基典禮,朱雄英先在圜丘壇行祭天之禮,隨後才在群臣簇擁下,坐著九龍輦,抬過丹陛,直至奉天殿。
司禮官-梅殷,引涼國公-藍玉至階下,捧著玉璽的藍玉,恭聲說道:“皇帝御登大位,臣等獻上御寶。”
在朱雄英答過一聲準後,尚寶卿-劉廌接過玉璽,收到盒子內。百官在司禮官-梅殷的提示下,下拜,起身,回到自己的位置。
然後是一系列繁瑣的禮節,梅殷一連串喊道:拜、興!
平身、笏!
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頭!
“萬歲,萬歲,萬萬歲!”,緊接著,又是再三呼、跪右膝、出笏,才算是完成大禮。
禮畢後,朱雄英又去奉先殿祭祀祖先,然後再回到奉天殿,穿著袞冕的朱雄英在御樂聲中登上御座。
諸王百官上表道賀,然後各就各位。將軍捲簾,尚寶卿將玉璽放在桉上;錦衣衛甩響鞭子,司禮官梅殷將諸王百官引入拜位中,面向北站立。御樂響起,諸臣在梅殷的指引下行三跪九拜之禮。
“先帝起淮右,提三尺劍,以與群雄角而勝之;乘勝而北,驅虜而置之大漠之外。乾坤闢而再位,日月滌而重朗。......”
“朕秉先帝遺詔登臨大位,深感惶恐,日夜憂嘆,恐德行不足,有負先帝所託!”
......,雖然,即位之事是光明正大的,但“三推三讓”這類的客氣話,他還是要說的。以顯得其即位稱帝,即遵祖父之遺命,也是天命使然。
“因循禮制,新朝定立年號-永誠,並以明年正月起,為永誠元年!”
“尊寧妃郭氏為太皇太后,冊沐氏為皇后,立皇長子-朱文聖為太子。所司典禮,著有司署理。”
朱雄英的這道聖旨,也算情理之中,寧妃畢竟撫育了他一場,如今得到太皇太后的尊榮,也是善有善報,福緣深厚。
如此一來,呂妃的位置就尷尬了。左僉都御史-景清犯顏進諫,請晉其為太后,結果被扔進了典獄,所以這茬兒也就沒人提了。
仁宗皇帝的這位繼室,看來只能在大典之後,隨著荊王去長沙了。
可皇帝的決心已經下了,做臣子的又能如何呢?總不能像景清那個沒輕沒重的,犯言說那無君無父的話吧!
更讓言官們心有餘季的是,藍、常兩家放出了話,新帝寬宏不與小人計較,他們都是丘八,聽不了塞牙的話。
且不說常氏三兄弟,單說藍玉,那就是個從不講吓限的人,孱弱的言官們可招惹不起這尊真神。
當然,新帝登基不可能一邊表示都沒有,禮部尚書-陳迪,奉旨宣讀新朝對諸王、功臣、臣工的賞賜。
循興宗舊例,以信國公湯和兼太子少師,涼國公藍玉兼太子少傅,武定侯郭英兼太子少保,......。
太子年幼,暫時還用不上輔臣,所以朱雄英所幸就將東宮的官職,向分糖果般撒給年老的功臣們。
而受賞的功臣中,依次信國公-湯和,涼國公-藍玉,武定候-郭英為首;皇室諸王,哪怕威望甚重的燕、周、楚三王,都得排在他們後面。
對於朱雄英,有一套他自己的解釋。宗室、功臣皆屬國家,宗室為骨、功臣為肉,百姓為血,三者缺一不可。
大明朝俸祿,為歷代最低,功臣們宵衣旰食,臥雪爬冰,追隨先帝定鼎天下,至此盛世家國,不以重賞,無表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