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筆丹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三十一章 拈花一笑;凡心見佛心,則成佛道,法海穿越唐三藏,紙筆丹青,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本欲尋個緣由,惹怒如來佛祖,好就此離去.不料他能坐得住。”
孔雀大明王菩薩聞言好奇詢問了一句:“此等盛會,道友為何要先退席?”
大日如來:“佛曰:不可說,稍後自見分曉,明王且做好心理準備,別怪貧僧沒有事先提醒。”
大日如來畢竟耳聰目明,他當年剛脫困的時候,是聽到過孫悟空唸經的之前沒有反應過來,是一時疏忽.直到剛才菩薩與三藏問答時,他才猛然想起這件事情來。
而且他們師徒幾個離開靈山,將經文送去大唐的時候,菩薩更是說了一句,等他們回到靈山之後,會考校大聖的“經文”功課。
法海看過去,也不回答,只問了一句:“佛祖既然傳尊者凡夫成佛第一義諦尊者為何還未成佛?”
眾僧聽了此言,也忍不住向摩訶迦葉看過去,心說:三藏法師之言有道理啊,當年他展顏一笑,勘破佛祖“拈花一笑”之意,眾人問他緣由,只說心有靈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可為什麼這都快一千年了.大迦葉還是大尊者,依舊未曾成佛呢?
當然了,靈山之中不止一位迦葉,過去七佛之中還有一位迦葉佛他這會兒也饒有興趣的在看摩訶迦葉與三藏法師之辯。
摩訶迦葉聽了金蟬子之言,也不惱怒,笑道:“我得法而習之,非必成也。”
法海聽了,頓時學著他拈花而笑,笑道:“已解之。”
眾僧:??
摩訶迦葉也一愣,有些不太清楚這位三藏法師的路數,怎麼就解了?
然後他跟三藏對視一處的時候,尤其是看到三藏的雙眸時,忽忍不住相視而笑。就好似當年自己見佛祖拈花時,能夠明白佛祖的心意一樣.如今他也看明白了三藏之心,可謂是意會於心,笑顏自破。
就在眾僧回味他們兩個這數言交鋒時,還是大日如來開口詢問:“三藏,何解?”
法海雙手合十:“如是我聞,心有靈犀,小僧已有意會。”
“貧僧不信。”說話的是過去七佛中的迦葉佛。
“凡心見佛心,則成佛道。然成佛者,心境自達,是為無相涅盤,然其妙境,非言語可描萬一。是故,有佛心者,見之自悟。所謂拈花一笑,正是大迦葉見了佛心。”法海對著迦葉佛說道:“不知迦葉佛,以為然否?”
迦葉佛聽後點點頭,雙手合十,閉上雙目,再不言語。
顯然是他認同了三藏法師的話。
而此時,法海才看向摩訶迦葉,禮敬之後才道:“尊者之所以見佛而不成佛,想必是認為佛心不如本心。小僧也碎過成佛舍利,只願為凡僧只是與尊者獨善其身之清淨苦修而不同,小僧行於紅塵,降妖除魔,斬業護生。”
“不知尊者,可還有指教?”
三藏之言,他並沒有什麼可反駁之處,或許可以針對“斬業護生”做些文章,但這不是他的風格。
況且適才三藏做出“拈花一笑”時,摩訶迦葉也是看到了獨屬於三藏的那一顆“佛心”的。
正如三藏適才所言:見佛心而不成佛,只是他單純的不願意拋去本心。
況且能成佛者,對於成不成佛,反而沒有那麼大的執念追求,一切遵循本意,順心而行。
該唸經時念經,該悟時自悟
只是三藏那一句“尊者獨善其身之清淨苦修”,讓他頗為在意。
摩訶迦葉眉頭稍稍皺,他自得道上了靈山之後,確實已經很久沒有出過靈山了。
又想到當年佛祖當年曾經說過“這部心法沒有文字,以心傳心”,自己還得肩負起給這部成佛心法尋找傳人的責任.便回身向著佛祖拱手道:“佛祖,三藏既解,可傳心經。”
別說是在場的眾僧了,摩訶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