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咖啡的柯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五章 廟宇和學宮,宋時從夢華錄開始,不喝咖啡的柯基,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僅僅去談奉獻多少,這些人都是商人,他們看重的乃是既得的利益,和他們談貢獻豈不是對牛彈琴。
他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政績而已,而是聽聞了有百姓打算將廢棄學宮修建成廟宇,供奉神佛。
他這個時候明白了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候了,這種風氣與思想代表著當地百姓的愚昧和無知。
只有開蒙思想,讓他們看到前方的路,一條能夠改變自己命運的道路。
楊秉肅聲說道:“教書育人乃是薪火相傳的過程,此乃文教之功一刻也不可拖延!”
這些富戶皆是拱手,有人說道:“縣令這番話真是金玉良言!我願募捐一千卷藏書!”
於是眾人皆是紛紛應和著,這是擱在往常都不可多得的機會,他們或許此時生活無虞可幾十年還有百年後誰人又能知曉!
所以當楊秉提出為他們刻碑的時候,毫無疑問他們心動了,這樣百年後這綏德縣依舊能夠留下他們的名字。
能夠青史留名的能有幾人,他們這種身份也能因此留名。
既然楊秉有如此打算,他們也不便再繼續勸下去了。
一旁的韓遂問道:“知縣,縣學還是如常例嗎?”
對此提問楊秉早就已經想過了,於是將他們的設想說了出來:“我想過將學院分為上舍,中舍和下舍!”
江曲問道:“三個階級不同,可是代表著其他意義?”
楊秉回道:“經考試合格入外舍肄業,為外舍生。外舍每月考試一次,每年舉行一次公試(升含考試),成績獲得第-一二等者,再參酌平時行藝,升入內舍肄業,為內捨生。內舍每二年舉行一次升舍考試,成績為優、平兩等者,再參酌平時行藝,升入上舍肄業,為上舍生。”
這是以成績高低而論的,他沒有原封不動的將後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照搬到現在。
韓遂和江曲聽到後也是連連頜首,覺得楊秉的設想很好。
他這與其說是官學還不如說是民學,和民間的書院制度貼近,但是卻又有一個官學的門面。
當然有朝廷背書,自然能夠得到的便利是民間書院所不能比的。
……
學宮開始修繕了,原本廢棄的學宮早已經破舊不堪可是卻是一處山清水秀之地。
如今基本就是重新修建了,有百姓經過之時見有人在學宮大興土木。
有民婦頗為好奇的問道:“這是哪位大善人要在這裡修建廟宇,到時候我一定要來上香拜佛了!”
她們早就聽聞這學宮有人想要修建一座寺廟,這件事情早就在她們之中傳開了。
這些修建的人都是百姓,並非是因為雜役來做工,雜役就是負擔伕役的多是下戶的自耕農、半自耕農。同時,佃農編為客戶,作為朝廷的編民,也要按丁口應伕役。
少有會發放工錢的,如今朝廷不僅僅有工錢而且並不低,他們幹活的時候也有勁,都十分用心。
從縣衙張貼出告示後,就有許多百姓自發的過來了,他們為何如此相信縣衙,那還是因為楊秉上任後的一系列的善政。
也可以說他們一系列舉措就好比商鞅變法的原木立信,在百姓心中留下了公信力。
所以他們也都願意相信,縣衙的告示乃是真的。
而且為了方便他們便於瞭解,每一處張貼的告示處都有小吏,避免百姓聽不懂所以寫的儘量簡潔明瞭,小吏喊起來百姓就知道大概了。
如今已經已經寒氣退去,天氣開始回溫轉暖了,這些民夫身上的衣服也單薄了些。
見那民婦的話,正在動工的一名年輕人立刻站了出來說道:“這位大娘子可不能胡說,這是縣令為我們綏德縣修建的學院,將來我們的孩子也能讀書科舉考大官,可不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