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一壺清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四十八章 大伯回來了,奶爸回到鄉村搞養殖,花間一壺清酒,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冬至過後,村裡人家陸陸續續開始忙碌了起來,釀娘酒、曬白蘿蔔幹、曬乾菜、做冬菜......
陳小梅準備釀娘酒了,金妙和李家夢也是。
妯娌三人一商量,乾脆一塊釀得了,反正她們都是要到老宅那邊蒸飯的。
老宅的廚房有柴火灶和一次能蒸七八十斤糯米的大鍋。
提前一天,蔣非和四叔把三家的酒甕和糯米搬到老宅。
酒甕洗乾淨晾曬在禾坪裡,糯米用水浸泡上。
陳小梅幾人則把老宅的廚房收拾了一下,洗乾淨要用的鍋,搬了幹稻草和柴過來,準備好明天要用的酒餅、紅曲等。
灶臺旁的牆沿上放著一口半人高的大水缸。
以前他們用的水是到村裡的古井挑的,一擔一擔往水缸裡倒。
水缸裝滿水後蓋上一塊木板,防止落灰和小昆蟲爬進去。
但偶爾也避免不了老鼠、蟑螂、蜈蚣往裡亂鑽,一隻鑽進去就糟蹋了一整缸的水。
夏天剛挑回來的井水冰涼沁心,在外面玩熱了,一身汗跑回來,蔣非很喜歡舀上一碗猛喝。
涼意順著喉管直透心底,還帶著一點清甜的味道。
每每爺奶、爸媽看了,總是要數落他又喝生水了,小心肚子疼。
後來家裡裝了壓水井,他們才不用每天去古井裡挑水回來,這個大水缸用的次數也漸漸少了。
現在廚房外面還有多年前用過的壓水井。
每次壓水之前,要先倒一點水進去,然後才能壓上水來,他們稱之為“引水”。
蒸糯米那天,蔣非忙完後過去了一趟,往灶裡添了幾根柴,體驗一下以前燒火的感覺。
一大家子住老宅這邊時,蔣非都是負責燒火的。
燒火也是一門技術活,炒什麼菜就要什麼樣的火候。
蔣非小小年紀就燒火燒出經驗來了,不需要大人提醒,看鍋裡煮的是什麼,就知道該怎麼控制出合適的火候了。
炒青菜、肉要用大火;煎魚、煎豆腐要注意火別太旺;做燜飯時要用小火,不能一把大火把底燒糊了,小火才能燜出鍋巴來……
蒸好一鍋,他們把飯倒進圓竹匾裡晾著,開始蒸下一鍋。
中午,他們幾人的午餐都是晾在竹匾裡的娘飯,可以拌醬油吃,可以拌白糖吃,還可以直接吃,各有各的美味。
等到下午,娘飯晾涼了,往裡拌入酒餅、紅曲,裝入酒甕中,等著發酵。
冬天溫度比較低,他們在酒甕外面裹了一層稻草,用繩子圍著酒甕捆上,給它保溫。
發酵個十幾天,他們可以往裡倒入白酒再一次發酵。
娘飯和白酒的比例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
想要釀出來的酒甜一點,酒精度數低的可以少放些白酒,想要釀出酒精度數高,酒勁大的酒,可以多放些白酒。
連著蒸了三鍋,一直忙到傍晚才全部搞定。
把娘酒釀上了,陳小梅第二天去菜園裡收了一批白蘿蔔回來,準備把它們醃曬成蘿蔔乾。
剛拔回來的蘿蔔,外皮一削,裡面的肉水靈水靈的,陳小梅把它們全部切成手指粗的蘿蔔條。
切好的蘿蔔條加入食鹽醃製半個小時,倒出醃出的水分後,在盆上放置一塊切板,壓上一個大石頭。
壓一個晚上能出來很多水分,然後拿到太陽底下晾曬。
每天傍晚把蘿蔔條收回來,都要放入盆裡,加上少量粗鹽,翻來覆去地搓。
反覆曬,反覆用鹽搓,一直到蘿蔔條曬乾成褐色,就可以用袋子裝起來了,能儲存一兩年不壞。
吃的時候切上一根,放油鍋裡一翻炒,又鹹又香,特別下飯,早上就著白粥吃也很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