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啦圈大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2章 鄉村經濟,我真沒重生呀,呼啦圈大神,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零碎的東西,沒多大意思,那些人都是為了賺快錢的。
我要搞,就搞適合農村的,別人都是建小工廠,我偏不,我就想弄農產品。”
姥爺先高興,又糊塗。
“農產品?養殖?那還是小作坊啊。搞那個是能賺錢,但也就帶動幾家十幾家,全村一百好幾十戶呢。”
姥爺的意思是,要搞,就搞能帶動全村一起致富的專案,帶動幾家幾戶,眼皮子淺了。
“姥爺,這您就誤會了。拉投資進鄉村,不一定非得是建廠子搞小工業專案。
搞農村經濟,農產品加工,不見得就不如那些工業專案賺錢。”
無非就是農產品精緻化,產業化,品牌化那一套,零零年代中期開始流行,國家也大力扶持的一套東西。
但眼下這時間點,大多數人還沒有這方面意識,或者說有點類似的想法,卻沒有體系化的思維。
就比如搞養殖,養雞。
一般都是蓋雞棚,買飼料,產蛋可以賣錢,也可以養肉雞賣錢。
可這都是初級模式,養殖戶確實能賺錢,但沒有產業化,沒有深加工,沒有品牌化,利潤率是偏低的。
怎麼做呢?
說白了就是建立一套產業鏈條,比如古代,我們的祖先就知道養殖牲畜,用牲畜的糞便給田地施肥,田地的產出剩餘可以反過來製作飼料養殖牲畜。
現代的做法更復雜,但道理是相似的。
飼料初加工並不難,養雞可以更科學化,規模化,大量雞糞可以加工成特定的肥料用於某種經濟作物,如此迴圈。
然後是深加工,賣蛋賣肉雞是一個價,深加工後的食品產品又是另一個價,加工後的農產品具有更高的經濟價值。
太複雜的不談,就說一隻雞,拆了賣零件肯定比賣整隻雞獲利更多,進一步深加工,賺的錢更多。
這麼一來,相當於把原本讓別人弄回去再加工的商業鏈條留在了農村,附加值高了不說,還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一舉多得。
這才是養雞,村裡還有很多具有本村特色的農產品可以這麼搞,而且多個專案之間,可以互補互利。
再往後說,這種鄉村經濟沒有汙染,農村的好環境儲存下來了,將來是不是可以搞鄉村旅遊?
別覺得農村的樣子都差不多,沒啥特色,這得看你怎麼搞,特色其實不難找。
劉家村有山有水,只要有了一定積累,好好捯飭捯飭村容村貌,和臨近的村子一比,特色自然就出來了。
而且這事劉家村永遠走在別人前頭,還不怕模仿,別人模仿的時候,你又走在另一層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