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9章 幾回月下敲金鐙,回到明朝當王爺,月關,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務也是最艱鉅的。替天行道不是喊出來的,所謂的義軍也不是自己能封的。”
他看了一眼在座的官員、將領和富紳們,說道:“若論優勢,朝廷的優勢反而不是集中在軍隊戰力上,衛所雖經整頓,戰力仍然不高這是事實,朝廷獨有的犀利巨炮面對著流動極快的悍匪,用處又不大。至於說到弓箭刀矛,官兵有,百姓也有。
白衣匪在河北、山東為什麼一呼百應,那麼多人追隨?因為貧苦百姓多,豪紳財主壓榨得太狠了,匪亂之後又沒有及時安撫,百姓們活不下去。”
楊凌到了這個時代,親眼目睹所發生的一切,才知道什麼起義都是後來人給的評價,如果以為冠以起義二字,就以為百姓們是絕對擁護、就跟著拋頭顱、灑熱血,完全不過是唯心之論。
說到底,百姓是為了活著,你得有明確的政治綱領,能夠讓百姓信服才行,而白衣軍響馬盜欠缺的就是這一點,得意於幾次軍事上的勝利,根本決定不了最終的成敗。老百姓只看現實,你對他有好處,他就擁護你,對他沒好處,他就反對你,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山東剿匪剛剛告一段落,楊凌立刻在政策朝綱上發起攻勢,促請皇帝進行改革,種種安民策略起了效果,流民得到安置,百姓有了希望,白衣軍下江南後不但再沒有一呼百應迅速壯大的機會,反而處處碰壁,與其說是官兵在軍事上取得的成功,不如說是政治上產生的強大效果。
何況正統觀念深入民心,大明還遠沒到喪失民心的地步。在這個封建時代,正統,在武裝鬥爭的時候,絕對可以產生強大的物質力量,後世認為的起義英雄。在當時大多數百姓眼中不過流賊罷了,趙燧軍還是名氣比較好的,一入河南引起的百姓恐慌,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楊凌道:“百姓們是最容易知足的人,他們要生兒育女、要穿衣吃飯。有了這些,就不肯去造反,河南地方也是比較窮困的。這幾年又連著發生天災,你們做為一方父母、做為地方士紳,要關愛百姓,積極響應朝廷新政,那麼趙燧此來,不過如流星一閃,是根本燃不起蟟原之火的”。
“是是是,國公爺說的是,本地士紳都是愛護百姓的。焦閣老向皇上懇請,免了河南三年賦稅,這次白衣匪、響馬盜在河北,山東鬧的天翻地覆,屢次殺入河南,百姓們始終沒有跟著造反,全是因為感念朝廷恩德呀。”江知府連忙陪笑道。
楊凌一呆,想起焦芳用知了、蠍子等所謂河南三寶向皇上進諫的事了,難怪這次白衣軍鬧的這麼兇,河南跟著造反的人幾乎沒有,想不到焦芳為家鄉父老辦了件好事,竟然還有這般效果。
在座的官員士紳聽了江知府的話深受觸動,洛陽通判史禪天讚道:“國公爺文撫武剿,剛柔並濟,相信殲滅流賊指日可待。可笑趙瘋子狂妄至極,過洛陽而不敢攻,卻在城外白馬寺留詩自贊,明明是自山西亡命逃來,偏以英雄自詡,沾沾自喜,可笑之極。”
楊凌一聽,好奇道:“喔?趙瘋子在白馬寺留詩自贊?他說了甚麼?”
史通判自知失言,急忙望向江知府,江知府忙掩飾笑道:“呵呵,不過是賊奠狂妄之語罷了,國公何必理會”。
楊凌目注江知府,笑道:“既知是無稽之語,何妨說來博大家一笑?”
江知府尷尬至極,猶豫片刻才狠狠瞪了史通判一眼,吃吃說道:“趙瘋子繞城而過時,於白馬寺暫歇,曾在粉牆上題詩一首,詩中言道……言道‘幾回月下敲金鐙,多少英雄喪膽寒。縱橫誰敢捕?平欺敵將虎擒羊!’”
他說完了大氣都不敢喘,自來官吏最重名望,最在乎名聲,給嚴守不出的敵軍守將送套女人衣服就激得他不顧敵情領兵出戰,在現代純屬笑話,在那時很多場合卻能奏效,諸葛亮罵死王郎,怒的也不過是名罷了。
楊凌少年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