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0 三吳佳麗地,回到明朝當王爺,月關,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姓民風開放、意識先進,對於開放海禁大多持贊成態度。
自己回京後如果向皇上建議通商,估計朝中阻力不小,如果江南一帶各個階層對於開放海禁持贊成態度,那就可以加強自己的說服力度。
黛樓兒接觸的大多是江南名流,對此必定有所瞭解,向他多瞭解一些,要說服皇上便多了一層把握。
不過他看黛樓兒說話小心,明明對大明水師的能力不以為然,卻不敢直言不諱,只有自己先表明態度,想必他才會直言不諱。
想到這裡,楊陵道:“是啊,如果海上通商,大可富民強國,同時雖是可以知曉異國國情,也不會閉塞朝廷耳目。
象如今這樣,我大明臣民北鎖與陸地,外夷遊戈海上,待外夷有能力萬里縱橫時,大明漫長的海疆就會從天塹變為坦途。北疆年年受韃子侵擾,防不勝防,這海岸線之漫長何止數倍於九邊防地,如果有敵從海上來,佈置多少軍隊也無法防禦吶。”
黛樓兒笑道:“大人遠見卓識,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與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於海上也。”
楊陵啞然止步,望著他道:“好,說得好,一語中的啊”,他羅嗦了半天,表達地不過就是這個意思。想不到這女人倒是言簡意賅,一針見血。
黛樓兒婉而一笑道:“這可不是草民說的,草民一介女…哪有這般見識?這是鄭和鄭公公當年的話。”
楊陵聽說百年前的鄭和能有這般見識,眼光如此長遠,倒這位三寶太監心下欽佩不已。這人雖是閹人,單隻這份見識,多少博學鴻儒能及的上他?
穿過密林,只見作塘連線處出現幾坐船塢,每坐船塢寬度從十丈到三十丈不等,長度均有一百六七十丈。船塢內空空蕩蕩的一艘船也沒有,塢上有水閘、木橋、石城,不過看來到處雜草叢生,荒荒涼涼的一個人影也沒有。
楊陵瞧了發怔,不敢置信得到:“這就是龍江船廠?造出百米寶船的地方?難道這裡已經被撤除了麼,怎麼一個都沒有?”
鄭百戶聽了忙領了幾個人四處尋找,不一會兒從船塢下發現一個頭發花白的老漢,正蹲在哪裡提著魚竿釣魚,鄭百戶喜出望外,連忙將他喚上來。
那老漢想是很久不曾見過官員來這兒了。瞧見楊陵前呼後擁的模樣,想必是個極大的官兒。不禁嚇得要死,連那魚竿兒都忘了丟了。就匆匆的迎了上來。
楊陵蹩眉道:“老人家,你是船長的人麼?我來問你,這個船廠是不是已經裁撤了?怎麼既沒有人造船,也沒見工匠?”
老漢點頭哈腰道:“大人,小的是索坊的工頭兒,世襲的造船工匠,咱這造船廠可沒裁撤,不過工部都水司衙門已經有近兩年沒有造船的命令了。工匠們沒有船造、沒有工錢拿,可是老婆孩子總的養活吶。
所以……平常無工可以做時,擺渡的擺渡、幫傭的幫傭,婦女孩子就在林子那邊種點菜放放羊,可這船廠我們也不感隨便縲著。所以小的就和纜坊、舷坊、蓬坊、木工坊舵坊的幾個管事輪流看著,今兒該小的當值,大人您是……?”
聽他的口氣,這船廠分工還挺細,連纜繩、篷帆都有專門的作坊,可見規模著實不小,只是瞧那船廠現在的荒涼模樣,到處雜草叢生,船塢裡能釣魚了,哪裡還有半分能造出三寶鉅艦楊帆萬里的模樣。
楊陵見那工頭兒卑微的哈著腰,一閃陳舊破爛,一雙布鞋露出了腳趾,也不忍再苛責他,他嘆了口氣,悵然望著這座碩大無比的船廠,遊趣頓消,一時意興索然。
那工頭不知他是什麼來歷,見他發怔也不敢應聲,就乖乖的站在一邊,楊陵本想再去石城內看看,可是走了幾步,忽又頓住了腳步轉身道:“沒事了,本官路徑此地,只是隨意過來瞧瞧,這便走了”。
楊陵領著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