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殺不管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章 極限戰,以革命的名義,管殺不管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難因素想象得多些,最好是到無以復加的境界,其間再考慮加以如何規避,這樣才能減少日後更大的損失,獲取更多的勝利。未勝言敗,這是老祖宗們留給我的教誨。”安德魯毫不介意,耐心地解釋著。
“抱歉,將軍,是我失態了,請繼續,唐恩洗耳供聽。”唐恩擺脫了先前的尷尬,端坐起來,熱切地望著年輕的將軍,希望他能積極地幫助自己,幫助愛爾蘭。
“教授所領導的復國鬥爭的確代表著廣大愛爾蘭民眾的心聲,一旦起事,本人毫不懷疑將會有成千上萬的熱血青年投入到革命陣營中,但他們大多屬於血氣方剛,因為缺乏武器彈藥與正規軍的訓練,但憑藉一時之勇,在敵人的援軍到達之前或許能讓英國總督下海,可以後呢?英國人還是能借助船堅炮利打回來,其結局是新一輪的大屠殺。
我看過教授撰寫的愛爾蘭獨立宣言,字裡行間裡,我能讀出你十分推崇北美獨立戰爭模式,但直言不諱地說,本人並不讚賞以北美殖民地反英鬥爭的方式套同到愛爾蘭,去獲得你們的獨立。原因很簡單,主要有四點:
其一,北美殖民地的軍事領導者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得益於他們早年加入過英軍,受到其良好的軍事訓練,而且為防備法國、西班牙以及印地安人的襲擾,英國人還默許北美殖民地13州的人民公開使用武器。因此,華盛頓將軍不需要任何訓練就能組建一支不遜於英國人的正規軍;可惜愛爾蘭不擁有這些條件,領導者缺乏軍事指揮能力,日後計程車兵都是些沒接受過正規訓練的普通百姓,武器彈藥上更無法大量獲得,唯一的可能是在戰場上是用更多的人命交換。
其二,北美殖民地距離英國本土遙遠,情報傳遞很不及時,增援部隊不可能早發夕至,等到他們抵達戰場時,形式已發生重大轉折;愛爾蘭並不具備這種優勢,從蘇格蘭上船橫渡海峽到愛爾蘭登陸,只需要十個小時不到的時間,坐在白金漢宮的大英帝國的統治者有著充裕時間考慮,考慮如何積極有效的鎮壓愛爾蘭獨立起義。
其三,北美殖民地擁有廣袤的原野以及地形複雜的山區沼澤,即使是經歷無數次戰鬥失敗,華盛頓將軍也能領導大陸軍從容不迫地實施戰略轉移,利用游擊隊襲擾英軍,自己則尋找時機在運動中消滅敵人;可在愛爾蘭,從貝爾法斯特到科克,南北長度僅有300英里不到,東西兩端150英里,且地理位置大多為平原,丘陵,缺乏真正的山區,難以實施有效的游擊戰術。
其四,北美殖民地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謝當時英國的內外交政策,對內搞得人民怨聲載道,對外已讓歐洲各國人神共憤,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紛紛落井下石,支援北美殖民地的抗英鬥爭以示報復;卻在如今,哪個歐洲的君主與貴族沒有接受英國人援助,即使在法國,這類人也並不少見,要獲得獨立的愛爾蘭人民很難獲得歐洲大陸的支援,美國人同樣是有心無力。
其五,這一點是特別需要強調的,愛爾蘭境內的天主教教士與上層貴族雖然同情你所領導復國運動,但那他們反感英國人橫徵暴斂,僅僅是有限的同情。起義爆發後,更多的情況會促使英國人採取分化手段,改變某些態度去收買與拉攏所謂的上層人士,從他們與英國本土的利益結合上考慮,我可以確信他們必定將毫不猶豫地再度出賣自己的祖國與同胞,就如同100多年前的情景再現。
愛爾蘭島嶼在英國人眼中的地位如同我們自家的後院,如果後院起火,必將蔓延到房屋,所以,公開的武裝起義必定將導致英國統治者調集大軍實施殘酷無情的鎮壓,但凡血肉之軀畢竟無法抵禦武裝到牙齒的英國軍隊。英國的強大,你應該比我更加了解。當日在拉塞因半島,我也只能眼睜睜地望著納爾遜率領他的英國地中海艦隊,大搖大擺從自己身邊走過。
我的手上有份情報,是有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