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山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五章 設局,鐵血殘明,柯山夢,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豈知被那馬世名搶先一步,如今時不我待,王道臺不可再駐師待變。”

桐城民變此時已經震動南直隸,安慶以下至南京各地都在加強防禦,但因為與京師距離遙遠,所以京師的朝廷還並未得知。

王公弼理解老者所說,巡撫張國維和巡按李儻佑的想法應當是一致的,那便是先平亂再上報,因為南直隸是明帝國的重中之重,如果亂事未平之前被皇帝得知,那皇帝心中的焦慮是可想而知的,在這種焦慮的非正常情緒之下,皇帝很可能做出超額的處罰,對巡撫巡按都很不利。

而第一封奏報便已經平亂的話,皇帝心中已經有底,不過是看個過程,便談不上什麼處罰了。

所以巡撫衙門和巡按衙門都沒有將亂情上報,一直等待安慶招撫或平亂,安慶府每次的申詳都說即將招安成功,甚至有時就說撫局已成,但最後核實發現亂民仍在結寨,隨時可能釀成更大的鉅變。

如此時間拖延下來,被那操江提督馬世名搶了先,造成張國維十分被動。

轉頭看看那一堆兵馬,從池州渡江時有上千人,其中很多是拉來湊數的喇唬、乞丐、幫閒之類,路途上便逃亡了數百,在練潭留駐之時,潘可大刻意挖了壕溝,既防亂民襲營,又防兵卒逃亡,就算是這樣,也只剩下五六百人。

老者知道池州兵的戰力,王公弼其實是並無十足把握能打贏那些亂民,因為有那些充數的人馬存在,這部分人往往只能禍害百姓,在戰場之上只有負作用,明軍在戰場上經常不是戰敗,而是未觸即潰,規模越大敗得越慘。

老者並不打算體諒王公弼,嚴肅的說道,“張都堂嚴令,王道臺不可拖延,要精心調派兵馬,剋期剿滅桐城亂民,時日便是自亂起足月之數,老夫在安慶只等到二十三日。”

他說完也不等王公弼答應,轉身便出了營門,幾名隨從侍候他上了馬,往安慶方向而去。

潘遊擊見那老者走遠,來到王公弼身。

王公弼冷冷道,“潘遊擊,你實話告訴本官,你有無把握勝那桐城亂民。”

潘可大猶豫一下道,“大人,聽諜探所言,黃文鼎一夥實在人數不足兩百。

我營中善戰者只那五十多家丁,此外有二三十名身長力大者可堪一用,其餘只是能聽約束。

有這近百精銳,在平野之地勝那亂民當有十足把握,可要攻打雲際寺,卻恐怕…”王公弼在心中罵了一句,堂堂南直隸五府兵備道,居然最後能戰的兵馬只有不到百人。

南直隸一直還沿襲衛所制,衛所因其天生的制度性缺陷,從明初開始便一直在崩塌的路上,到明末崩無可崩,如安慶衛的五千七百餘衛所軍戶早已不知所蹤,根本不可能承擔防衛職能,而南直隸承平已久,各處兵備鬆弛,缺少北方邊防的緊迫性,明帝國的中央稅收都用於了北方九邊,這也是九邊能夠由衛所制轉換為募兵制的財政基礎。

每次朝廷用兵大多隻能在九邊抽調,並非是只有北方能出強軍,而是與這種財政分配的格局也有極大關係。

排除明帝國本身低下的行政效率因素,這種財政分配也是造成內地防備極度虛弱的重要原因,一點有限的軍費還要被層層剋扣,將官再吃點空額兵血,所以王公弼堂堂五府兵備道,才會只有百名可戰之兵。

好在賊人戰力也不強,王公弼也不打算理會潘可大的難處,他承受著巡撫的巨大壓力,他必須將壓力傳遞給將官,當下冷冷道,“張都堂嚴令剋期平亂,潘遊擊你有何良策?”

潘可大沉默片刻後道,“下官獨力難以剿滅亂民,但可與桐城鄉紳合力。

昨日來的那蔣臣,便受命於方鄉官,聽他的意思,僅憑他們一方之力亦不足平亂。”

“可亂人如今屯集雲際寺,那裡易守難攻,合力亦未必能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春來又來倒春寒

天橋賣蒸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