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打老虎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七十五章 帝心,明朝好丈夫,上山打老虎額,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轉眼間,已到了十二月二十五。
京師裡已經有了新年的氣氛,近來京師裡頭的變化極多,這過年也比從前似乎有了一些變化,可是真要說變化在哪裡,卻一時也談不上。
不過在內閣六部,氣氛還算是輕鬆,除了討厭的京察之外,今年確實是一個好年。
各地匯總來的各種訊息,都還算不錯,尤其是大明朝流民遍地的頑疾似乎一下子有了好轉的跡象,其實大明朝現在最大的問題倒不是某一處災害,如今建朝百年,最大的問題是流民的問題。
想當初太祖立國到現在,大明的人口已經增加了十倍,而土地卻沒有增長,再加上土地兼併嚴重,使得許多農戶因為失去了土地變成了流民,這些人不事生產,事實上就算想事生產也沒有土地供他們耕種,因此就只能四處遊蕩,氾濫成災。
有了前朝的借鑑經驗,任誰都知道,人一旦沒有了事做,失去了生計,就會引發極大的問題,弘治皇帝固然聖明,可是唯一的缺憾就是不夠強硬,使這兼併土地的問題非但沒有緩解,反而越來越嚴重,大量的流民一旦湧現,後果是極為可怕的,到時候一旦有人居中煽動,朝廷就必須平叛,一旦出現民變,這盛世可就毀了。
可是誰也不曾想,流民的問題今年非但沒有變得更加棘手,反而緩解了不少,甚至已經出現了不少鄉紳地主四處請人去耕種土地的現象。原因其實也簡單,大量的作坊湧現出後,導致城市中用工短缺,自然是大肆招募勞力,這相當程度的解決了一部分流民的生計,再加上城中畢竟舒坦一些,所以不少佃戶索姓攜家帶口入城討飯吃,開始轉化為勞工,最嚴重的地方是江南,以至於鄉間勞力頓時減少,這也是鄉紳們不得不降低租錢,四處招募流民的原因。
沒有了流民其實也是一項政績,不少州府已經派人來報了喜,也讓這朝中的袞袞諸公不由鬆了口氣。
不過任何事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戶部這邊雖然高興了一陣子,可也有人不太高興,已經有人上書,說是士農工商乃是太祖時定下的國策,而現在工商倒置,農人追逐銅臭,不再安心務農,長此以往,糧食減產,勢必會發生饑荒。
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甚至還有人提出,自從作坊興起之後,江南各地,許多地方都出現了鄉紳們拋棄種稻改而種桑的事,糧食才是國家的根本,一旦這樣的事再擴大,問題將會十分嚴重。
這些話其實還是很有道理的,這也是歷朝奉行先農政策的原因,若是連糧食都不能保障,便是有金山銀山又有什麼用處。
朝殿裡,朱佑樘一副慵懶的樣子倚靠在椅上,兩側都跪坐著數十個翰林大臣,朱佑樘沒有說話,今曰是誕講,都是一些飽讀詩書的大儒、翰林在這兒發表自己的政見。
顯然雙方爭辯的很是激烈,你來我往、唇槍舌劍,而朱佑樘只負責聽,並不做聲。
“興商而賤農,引來人心浮躁,人人不思耕種,這樣下去,是要置蒼生而何?揚州一地,便有田畝數千頃改為桑田,今年戶部這邊,銀稅倒是增了,可是糧稅卻是減了百之三四,這樣下去怎麼成?沒了糧食,朝廷如何運轉?百姓們沒有了飯吃,難道讓他們去吃瓷器和絲綢嗎?”
“王大人,興商未必就是賤農,我大明眼下最緊迫的問題不是沒有良田,而是有大量的人力卻沒有足夠的耕地,弘治元年的時候,朝廷統計出來的流民至多不過數十萬而已,而今已有百萬之巨,長此以往,百姓們沒有生計,還談什麼飯吃?讓這些流民去做工又有什麼不好?”
有人冷笑,嗤之以鼻的道:“歷朝歷代都是這麼過來的,也沒見人沒了絲綢和瓷器就不能活,倒是沒了糧食就要天下大亂了。興商之後,百姓們不思勞作,而是以奢華為美,這是聖人的教化嗎?吳大人可不要忘了兩晉鬥富之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