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章 天縱之才
無限迴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30章 天縱之才,我成了大明勳戚沈憶宸,無限迴圈,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志氣,不愧是能寫出《臨江仙》這種詞的後生!”
對於沈憶宸果斷“應戰”,林震出言稱讚了一句,此子不談學識如何,至少氣度不凡。
“剛才維初讓我幫你點明本經,那是否意味著,憶宸你四書已經爛熟於心了?”
“不敢妄言爛熟於心,但晚生進學數年,確實有所收穫。”
沈憶宸話不敢說的太滿,卻也不能表現的太慫,只好儘可能的看起來有底氣些。
“那好,我就來出題考考你。”
說完林震沉思了一會,又言道:“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是哪五種?”
林震取了《孟子·盡心上》中一段作為考題,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孟子說過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種,讓沈憶宸回答是哪五種。
對於這種問題,沈憶宸差點沒高興出聲,這不是送上門來嗎?自己四書裡面最擅長的就是《孟子》,狀元公偏偏用《孟子》來出題。
當然,心裡面樂開花,沈憶宸表面上還是不能表露出來,於是裝作氣定神閒道:“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那你認為孟子說君子教者五,是想告訴世人何種道理?”
如果說前面的提問,是死記硬背的話,那麼現在林震所問,就是讓沈憶宸探尋背後所表達的哲理。
“因材施教。”
沒有絲毫猶豫,沈憶宸說出了標準答案。
旁邊的孫提學聽到了,忍不住點頭道:“不錯!”
李庭修臉上也浮現出淡淡笑容,一是為自己的學生高興,另外一點,就是很清楚沈憶宸擅長《孟子》,這種題目考不倒他。
“那好,《中庸》有云,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此話何解?”
這個問題如果放在一個月之前,以沈憶宸對於《中庸》的熟悉度,就算能回答,也只能說勉勉強強。
但這段時間以來,秉燭夜讀這四個字,早已不是當初的那句玩笑話,而是沈憶宸每天的生活經歷。
四書的原文以及註釋,他基本上已經做到牢記於心!
“回狀元公,這是孔夫子回答魯哀公問政的話語。孔夫子認為要行善政,必須得賢臣。要得到賢臣,必須的得先提升道德,而道德又以仁義為先。”
“回答的很好,但《中庸》同樣有一句,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那如何保證善政能長久實施下去呢?”
當林震把這個問題提出來,李庭修跟孫提學兩個人臉上表情,出現很明顯的變化。
因為這種考題,完全超乎了對於童生的四書學識要求,甚至是超過了考秀才跟舉人的階段。更像是皇帝在殿試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
拿這種問題去考沈憶宸,知道的明白林震有心試試他學問上限如何,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存心刁難。
說實話,面對林震的提問,沈憶宸都陷入了一種兩難境地。
單從字面意義上來看,《中庸》這句話並不難,比許多生僻拗口的古文好多了。哪怕叫來後世一個高中生,都能大概理解這句話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意思。
林震現在問如何能改變這種局面,讓好政策長久的實施下去。
用現代的視角來回答,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把“人治”,改為“法治”。用律法的形式把政策給固定下來,這樣就很好避免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局面。
問題是這種思維方式,放在現代是沒錯的,但是放在獨尊儒術的古代,去強調“法”高於“人”高於“仁”。
那相當於你身為一名儒家學者,擊穿了自己政治哲學底線,傳播出去用流行詞形容等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