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末代下西洋
無限迴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5章 末代下西洋,我成了大明勳戚沈憶宸,無限迴圈,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要是相關事務沒有交待清楚,就會附有揭帖補充。
類似於後世在書籍重點地方,貼上各種便利貼補充筆記的方式。
不過這種揭帖到了東閣實習生手中,就變成了把地方官員上表奏摺,用言簡意賅的文字給重述一遍,減少閣臣們再次審閱奏章的時間。
明朝很多地方官上表奏摺,洋洋灑灑的寫一大篇,看下來完全找不到重點所在,不知所云。甚至在明初洪武年間,有個叫茹太素的戶部尚書,就喜歡賣弄文采寫這種長篇奏章給朱元璋看。
要知道朱元璋開局一個碗,可沒讀過多少書,一看見這種厚厚一疊長篇大論的奏章,腦袋都大了,連看都不想看。
但是朱元璋這人又敬業,撒手不管可不是他的風格。既然自己不想看,那就找個中書郎讀吧。
結果萬萬沒想到,讀了大半個小時七千多字,朱元璋硬是沒聽出來茹太素奏章的中心意思。並且這封奏章後半部分,估摸還有著萬把字沒讀。
好傢伙,按照這個效率下去,朱元璋就算是不吃不喝不睡,一天也處理不了二十本奏章啊。
於是他氣的不行,把茹太素給打了一頓板子,並且還專門讓中書省下了個詔書,公文奏章要言簡意賅,不允許羅裡吧嗦寫上個幾萬字。
不過好景不長,隨著朱元璋去世後,奏章又開始變長了。但這次皇帝跟閣臣們也聰明瞭,招人先看一遍提取重要內容寫在紙上,然後自己再看重點就行。
於是這張便條,就成為了翰林實習生們的“揭帖”。
沈憶宸審讀著大明各地上表的奏章,由於權利有限,他看到的大多數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
問題是有些官員,把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給描寫的天花亂墜,暗示自己立了大功。
剎那間沈憶宸就明白了,為何要設定實習生跟中書舍人寫“揭帖”,這要讓皇帝跟閣老們看下去,一天啥事也不用幹了。
不過幾天奏章看下來,沈憶宸還是在其中發現了兩個重要的資訊。
一封是雲南府上表的訃訊,告知朝廷右軍都督府左都督沐昂逝世。
沐昂是黔國公沐晟的弟弟,第一次征討麓川的戰役中,黔國公沐晟畏敵不救,導致都督方政戰死,明軍大敗。
回師途中黔國公沐晟擔心被問罪,於是害怕緊張之下暴斃(一稱服毒自盡),他兒子沐斌繼承了黔國公爵位。
但是沐斌居住在京師,沒辦法回去主持大局。於是沐昂臨危受命領了徵南將軍印,成為了事實上的雲南鎮守者,與麓川政權繼續開戰。
就這樣打到了正統九年,第二次麓川戰役結束,靖遠伯王驥班師回朝,雲南邊境暫時穩定了下來。
如今才時隔不到一年,雲南的最高軍事長官沐昂逝世,可以預料到麓川殘部們會抓住時機發展,最終引發第三次麓川戰役。
也正是因為第三次麓川戰役,抽調了大明西北的精銳部隊陷在西南,並且“大明戰神”王驥沒辦法領軍參戰,成為了土木堡之變的主要誘因之一。
沈憶宸沒有把這封奏章,當做普通的“訃訊”看待,於是在揭帖裡面,著重強調了沐昂去世後,麓川政權殘餘勢力捲土重來的危害,期望能得到閣臣們的重視。
某種意義上來說,沈憶宸這種揭帖書寫方式,已經算是越權了,深究起來有問罪的風險。
但哪怕如此,沈憶宸還是決定要這麼做,防範於未然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另外一封奏章,是福建福州府同知郭琰的密奏。他在奏章中說到福建地區沿海發生民變,影響到了海船的建造,期望皇帝能寬限時日,並給予資源支援。
咋一看到“海船”字樣的時候,沈憶宸並沒有當回事。畢竟哪怕明朝目前處於海禁狀態,其實沿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