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恩榮宴授官
無限迴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1章 恩榮宴授官,我成了大明勳戚沈憶宸,無限迴圈,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沈憶宸一路前行來到宴會廳,內外看到起碼不下百桌。
因為今日赴宴的除了眾新科進士外,還有殿試的考試官、執事官、以及禮部陪同官員。
另外為了彰顯對新科進士及殿試考試官們的看重,皇帝會欽命一員大臣作為其代表,前往“侍宴”。
關於大臣的身份,一般是“命武臣之尊者一人主其席”,意思就是不派文官主其席,而派武官。
只不過這可不是什麼普通武將,他們遠遠不夠格主持文人進士恩榮宴,而是指武將勳戚。
乙丑科恩榮宴被皇帝欽命的勳戚,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國公張輔!
沈憶宸面對眾大臣,並沒有立刻行禮或者坐下,而是巍然屹立等待後續的數百名新科進士到齊,才一同向眾大臣行禮。
“今日乃爾等慶功宴,就不用多禮了,只需盡情歡顏!”
吏部尚書王直站了出來,以讀卷官代表身份,滿臉笑容的向眾新科進士們說了一句。
之所以王直為首,是因為赴恩榮宴的眾讀卷官中,內閣成員只來了陳循一個。
要知道正統朝時期,內閣並未對六部形成碾壓,哪怕內閣首輔,也就跟吏部天官戰個旗鼓相當。
遵循著“王不見王”的潛規則,恩榮宴楊溥就不方便露面了,否則誰主持宴席,就是個很大的禮儀問題。
他們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還是閣部之間的權利交鋒。
甚至恩榮宴到了嘉靖朝期間,“侍宴”的勳戚地位也出現的爭議。
那就是皇帝欽命武勳的時候,沒有明確是“侍宴”,還是“主宴”。
武將勳戚本身地位就不低,哪怕土木堡之變後拉了,再加上皇帝指派的加成,代表著帝王意志,怎麼可能屈居於文臣之下?
但嘉靖年間文官集團正處於爭奪權利的高峰,那真是一點都不慣著皇帝,“大禮議”事件都敢硬剛,這種小問題算個毛,當然得以文臣為尊。
於是就這點屁事,爭了十幾年,座位如何擺放的旨意都下了幾道。最終只得把居中的席位給撤掉,大家都不坐了,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由此可見,明朝中後期不衰落沒天理了,朝政效率低下的令人髮指!
……
“謝大冢宰。”
眾新科進士一併行禮道謝,然後就按照殿試名次坐在自己桌上。
恩榮宴採用分席制,狀元單獨一桌,榜眼、探花共一席。其他新科進士就三到五人一席,所以整個宴會廳內外才會擺了不下百桌。
由於是純粹的慶功宴,恩榮宴的氣氛相對比較輕鬆,就算新科進士們有些許逾矩之舉,高官大員們也不會在意,反而會其樂融融。
很多比較大膽的新科進士,紛紛從座位上起身,主動向吏部尚書王直敬酒,想要混個熟臉。
因為恩榮宴過後,新科進士除了三鼎甲穩進翰林院外,擺在其他人面前的只有兩條出路。
一是參加翰林院的館選考試,取中者稱之為庶吉士,有跟三鼎甲同入翰林院進修的資格。
要知道明代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說法。想要位極人臣執掌權利巔峰,那麼翰林院就是必須要進入的“儲相”之地。
所以入選庶吉士,對於新科進士們而言夢寐以求,榮耀不亞於中了三鼎甲。
如果館選考試落選了,或者壓根就不想當庶吉士,那麼這群人就會被送入到六部、五寺、三法司、都察院等等職能部門去“觀政”,稱之為觀政進士。
所謂“觀政”,其實就相當於實習制度。
畢竟這群新科進士說穿了,大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你讓他們直接去為官行政,那恐怕是一群禍害,立馬就得朝政混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