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迴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49章 可為案首,我成了大明勳戚沈憶宸,無限迴圈,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沈憶宸謄抄之後,就把目光放在了第一道考題上面: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這道題是出自《論語·顏淵篇》,全文內容是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對曰:“盍徹乎?”

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出題官擷取了最後一個回答中的片段,這也是古代八股文出題常用方式。

相對而言這次出題已經算很照顧考生了,至少擷取的片段是完整的。要知道很多考官出題,這裡湊兩個字,那裡湊兩個字,整出一句連讀都讀不太順通的考題。

這種陰間考題,也被稱之為“截搭題”。

這段對話全文翻譯過來的意思,大概就是魯哀公問有若:“年成歉收,國家備用不足,該怎麼辦?”

有若回答:“為何不實行十分抽一的稅率呢?”

魯哀公說:“十分抽二都不夠用,還去實行十分抽一?”

有若回道:“如果百姓用度充足,國君怎麼會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國君又怎麼會用度充足呢?”

八股文想要寫得好,就必須把四書給紮紮實實的全文背誦下來,否則你不瞭解出題的前因後果,單單看擷取的這段對話片段,是無法破題的。

不過很多時候就算知道了全文內容,想要破題精準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現在沈憶宸就是如此。

單從字面內容來理解,這就是魯哀公跟有若關於民生問題的討論。提出身為統治者,利益得與人民利益保持一致性,只有讓民眾利益得到保障,統治者個人利益才能得意滿足。

通篇所指向的方向,其實就是孔子的“仁政”思維。

但問題出來了,又該用怎樣的方式去表達出來,代入聖人哪句言論合適呢?

另外還有更重要一點,這不是李庭修或者林震這樣的先生考校,你只要解題精準,寫的漂亮就行了。

這是縣試,將由主考官周知縣來評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文風喜好不同。也就意味著在答的精準之外,還得對周知縣的胃口,否則不一定能得高分。

這就是八股文章難的原因,很多時候不僅考慮文章,還得考慮人心。

猶豫許久,沈憶宸終究還是下筆了。

破題的第一句,他寫下了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如果在下的百姓已經富足,那麼在上的國君也就自然會富足。

這道考題的核心思維,沈憶宸判斷出來兩點,第一點是國君應該關心民眾疾苦,第二點就是藏富於民。

本來沈憶宸破題思路,是接近於第一點的,但是後來他想了想,國君關心民眾疾苦這條思路,不太像是縣試考官要表達的東西,更像會試選取國之棟樑,才會要求的思維方式。

所以他選擇了藏富於民這條思路。

既然有了方向,那後面的承題、起講等等文章,對於沈憶宸的難度就陡然降低。

因為現在的四書內容,已經如同刻在了沈憶宸腦海之中,說倒背如流可能誇張了點,但滾瓜爛熟應該大差不差了。

所以八股文也有這點好,就是不需要太多自己的表達文字,只要記憶力足夠的好,總能再四書或者註釋中,找到合適的句子來代入進去。

有了第一篇破題,第二篇四書八股文,也就水到渠成了。沈憶宸完全進入到了應試狀態之中,全程奮筆疾書,沒有關注外界變化如何。

到了最後的五言六韻詩文,那更是不成問題。

這倒不是說沈憶宸詩文多麼厲害,能輕鬆寫出來,而是試貼詩反正也不關鍵,隨便寫對了格式湊合一下就得了,不影響大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初唐之天崩開局

風乾犛牛

穿越遇到原版戰神

影掠浮光

綜穿之漂亮炮灰

啊嗚嗚嗚嗚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