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擇胡作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章 鬥陣(中),竊晉,濃擇胡作陪,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記不下來就抄下來!”
陶旭見對面鼓號齊鳴,就知道在催促自己。他說完了一遍,一旁的“挾經”(書辦)也記得差不多了,當即把八份手抄指令手冊交給了包括夏侯長在內的八名隊主。
“記住,一會看我的旗號行事,別的不用你們管,哪怕隔壁的隊伍全軍覆沒也不能擅自行動。都明白了麼?”
不明白能怎樣?這麼短的時間,也就只能學成這樣了。
“那就出發吧!”陶旭大手一揮,八人便跑回了自己的隊中。
經過郗鑑這十多年的訓練,京口駐紮的徐州軍已經初步還原了東漢時期漢軍最強盛時期的編制。
雙方各自動用的一個步兵屯隊都有十個步兵隊,人數約為五百人左右,不僅人數上是姑孰豫州軍的兩倍多,就連各式裝備上也比豫州軍強了不少。
遙望對面郗曇的軍陣,五人一排,五十人為一隊,每隊相隔十步(15米)。正面一字排開五個方陣,那看來郗曇用的應該是斜陣。
饒是郗曇嘴硬吹噓什麼八卦陣,看來他心裡對於這種陣法的戰鬥力也是心知肚明。等到真正作戰的時候,該用什麼還是用什麼,
其實陶侃的遺書中對於這種古典斜陣有著詳細的論述。
在冷兵器時代,由於視野的限制,出其不意就變得十分重要。兩軍正面交戰,大家同樣都是十個方陣,在兵力大致相等的情況下,就需要集中兵力在區域性形成以多打少,一旦開啟一個缺口,就可以形成滾雪球效應。
那就必須把兵力集中在某一側翼進行重點突破,而中間和另一側就只能是虛設的疑兵。
所以這種斜陣往往都是看似一字長蛇陣,實則在某一側的背後藏有數量龐大的後續援兵,形成一側重一側輕的陣勢。
郗曇採用的正是這種“你猜我在什麼方向屯了重兵”的戰術。
當面五個步兵隊,就意味著這五個方陣後面還有五個方陣,到底哪一個方陣身後還有源源不斷的兵力,哪一個方陣只是吸引火力的疑兵,這就完全憑運氣了。
如果對面主帥臨時變陣,那更要考驗對面部隊的組織能力。
現在雙方動用的二十個步兵隊都是郗曇麾下的部隊,並不存在誰比誰更精銳。那考驗的就是雙方主帥的臨場發揮能力了。
陶旭的應對方法很簡單,把八個步兵隊一字排開,而剩下的兩個步兵隊則作為預備隊,加強到了左右兩翼作為重點突擊或者策應防禦之用。
就是這麼簡單的近乎於一字長蛇陣的陣勢,卻讓夏侯長和他的手下們疑慮重重。他們久在郗鑑麾下,對於郗家在陣法上的研究深有體會。這麼簡單的一字長蛇萬一被攔腰截斷,那部隊離崩潰也就不遠了。
可陶旭卻好像胸有成竹。夏侯長和劉建一人一邊,分處左右兩側,負責指揮側翼的兩個步兵隊和後續的支援步兵隊。中間的四隊則由陶旭自己親自指揮。
見雙方都佈陣完畢,郗曇大手一揮,他身邊的軍鼓立刻發起了進攻的鼓點。
軍士們隨著鼓點的節奏開始緩緩前進。而另一邊陶旭的部隊也奏起了進攻的號角。
由於雙方只是“切磋演習”,騎兵和弓箭手就不參與了。雙方的純步兵陣越靠越近,第一排的刀盾手們紛紛舉起盾牌,準備接敵。
忽然,一聲尖銳的號角從郗曇陣中響起,走在方陣最後計程車兵立刻回頭看起了旗號。
郗曇身處軍陣後方,以陶旭的視角只能聽到對方下達了新的命令,但具體是什麼,估計還是用旗號來下達,陶旭卻不得而知了。
既然對方有所行動,那就先以防禦為主。他下令停止進攻鼓點,八支正面戰線上的方陣立刻停下。
“立刻吹響防禦號角!”陶旭見對方軍陣中人影憧憧,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