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 | 秦統一程序的間諜史考察》
皎皎秦時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李斯 | 秦統一程序的間諜史考察》,大秦:開局加入間諜網,皎皎秦時月,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大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2]2451《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也記載秦以“間金”賄賂齊國重臣之事:“始,君王后賢,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亦東邊海上,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後勝相齊,多受秦間金,多使賓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為反間,勸王去從朝秦,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2]1902《戰國策·秦策四》亦載秦王派遣頓弱攜重金從事間諜活動:“乃資萬金,使東遊韓、魏,入其將相;北遊燕、趙,而殺李牧。齊王入朝,四國畢從,頓子說也。”類似的例子還有信陵君“竊符救趙”後,因秦國間諜散佈謠言而被魏王罷黜之事:
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於魏,求晉鄙客,令毀公子於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為魏將,諸侯將皆屬,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面而王,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數使反間,偽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其歲,魏安厘王亦薨。秦聞公子死,使蒙驁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其後秦稍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2]2384
所謂“多予金”“資萬金”“行金萬斤”等語,體現出間諜活動的具體資金耗費,而這也是離間活動得以順利實行並獲得成功的重要經濟基礎。從上述史實不難發現,“離其君臣之計”的順利實施確實為秦以軍事方式促成“天下一統”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這一幕幕看似波瀾不驚、鮮見血雨腥風的較量中,不應忽視“秦間”所發揮的歷史作用。
秦人以“用間”這一特殊方式取得的巨大成功,受到時人及後世的肯定。但也可以看到,許多人對此有所批評和貶抑。郭嵩燾的意見堪稱典型:
案《田完世家》:“後勝相齊,多受秦間金,為反間,勸王去從朝秦。”《李牧傳》:“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皆李斯相秦時事也。然《趙奢傳》雲:“趙王信秦之間言。”則猶在昭襄王之世。《信陵君傳》:“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河外。秦王乃行萬金於魏,求晉鄙客令毀公子。”則猶在莊襄王之世。《范雎傳》雲:“昭王用范雎謀,縱反間,買趙。”蓋秦君臣專務以詐欺諸侯,尤善以反間離其君臣,其由來久矣。
所謂“秦君臣專務以詐欺諸侯”的論斷,或許不免受到後世儒學正統學者“過秦”觀念的影響,甚至隱約透露出某種“後見之明”的道德優越感。但郭嵩燾敏銳地注意到秦人“尤善以反間離其君臣”這一政治文化傳統“其由來久矣”,卻是值得重視的歷史認識。[7]214—215
三、“上智為間”與“不戰而屈人之兵”
如果追溯早期間諜史,可以看到“用間”的主要意圖是收集情報和伺機破壞。情報與資訊並不完全等同,廣義的情報基本上可以定義為經過處理的資訊。[8]3收集情報的偵察間諜可能起源很早,無論是出於偵察獸群動向的狩獵需要(3),還是為了原始部落之間的生存戰爭,都依賴於情報的準確獲取。
清人朱逢甲《間書》概述中國歷史上的“用間”活動,認為“用間始於夏之少康,使女艾間澆”[5]1。先秦時已出現專門的間諜機構與職官。《周禮·秋官》:“士師之職,……掌士之八成,一曰邦汋,二曰邦賊,三曰邦諜。”鄭玄注:“汋讀如酌”,因上古“邦”即“國”,故“國汋者,斟酌盜取國家密事”。而鄭玄又注“邦諜”雲:“為異國反間。”孫詒讓釋曰:“為異國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