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去年今日此門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六章 薛延陀南下,開局造了李二的反,a去年今日此門中,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正在南方準備繼續長期作戰的時候。
李佑發現對面的軍隊並沒有如同想象的那樣展開反攻。
李靖停在江州一動不動。
打聽之後。
原來是薛延陀又鬧起來了。
薛延陀分薛和延陀兩部,原是鐵勒部的一部分。
由秦漢時期的匈奴族發展而來。
隋朝時期,薛延陀散居於東起蒙古、西至裡海之間的廣袤地區。
在突厥強大時,東、西突厥對薛延陀進行野蠻統治。
其中,東突厥的統治尤其殘暴,民族仇視情緒十分強烈。
貞觀二年,西突厥境內的七萬多薛延陀人在酋長夷男的帶領下。
樹起反叛大旗,並往東越過金山,遷徙到漠北,進入東突厥境內。
東突厥衰敗後,夷男乘機發展勢力,逐漸控制了漠北地區,迫使東突厥南遷進入漠南地區。
貞觀二年,唐太宗為了對付東突厥,便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拉攏北方的薛延陀。
企圖與之南北夾擊東突厥,便派遊擊將軍喬師望為使者,潛人漠北地區。
冊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並贈送了一些禮物。夷男十分高興,派遣使臣致謝,表示歸附唐朝。
貞觀三年,夷男派遣其弟統特勒向唐朝進貢,唐太宗熱情招待,賞精萬和寶鞭。
並對薛延陀的使者說:“如果誰有過失,可用我的寶鞭 。”
夷男對此引以為榮。
東突厥頡利可汗聽說後十分恐慌,表示臣服。
貞觀四年,東突厥滅亡,北方形勢發生了變化,夷男率薛延陀各部展機向東發展,基本上佔據了古代匈奴控制的地域,薛延陀汗國在漠北起。
當時,夷男擁有兵力二十餘萬,以兩個兒子大度設,突利失分別統領,號稱南、北二部。
此時,唐朝與薛延陀夾擊東突厥的聯盟失去存在的基礎,隨著薛延陀勢力的擴張,唐朝與薛延陀之間逐漸產生了矛盾。
夷男是個狂妄自大、野心勃勃的人,之前對唐朝的恭順,目的在於藉助唐朝的威望,穩定內部的統治。
貞觀六年,夷男擊敗西突厥的肆葉護可汗,勢力達到準噶爾盆地。欲與唐朝在西域爭鋒
唐太宗擔心薛延陀強盛後威脅北方邊境,便在貞觀十二年遣使封薛延陀的兩個兒子為小可汗。
表面上看是器重薛延陀,實際上是企圖製造薛延陀內部的紛爭。
貞觀十三年,唐太宗將散居黃河以南的突厥降眾遷至黃河以北的地區,用以阻擋夷男南下騷擾。
貞觀十五年,突厥俟利苾可汗率部在定襄建立牙帳。
並向唐太宗上奏說:“臣無德受恩,被冊封為部落長,願世世代代做大唐的臣子。
守衛大唐北大門。
如果薛延陀膽敢南下進犯,我將率部眾進入長城一帶。奮起抗敵。”此話正合唐太宗心意,於是便准許了突厥的請求。
突厥部落有三萬餘戶,兵力四萬餘人。
雖然勢力不如薛延陀強大,但背靠唐朝這座大山,薛延陀也不敢輕舉妄動。
不久,唐太宗東行到泰山封禪,各國都出兵相隨,北方邊地兵力空虛。
夷男便蠢蠢欲動,與他的部下商議說:“唐天子東封泰山,各歸附國都出兵隨行,邊境空虛,如果乘機攻擊俟利苾,如同摧枯拉朽,必能取勝。”
於是,夷男派他的兒子大度設率精兵二十萬南下,突然向黃河北岸的突厥俟利範部發動進攻,俟利苾抵抗不住,急忙向唐朝求援。
貞觀十五年十一月,唐太宗命令營州都督張儉統所部從東進擊。
明州道行軍總管李勤率步兵六萬、精騎三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