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去年今日此門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九十七章 洛陽,開局造了李二的反,a去年今日此門中,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唐州對雙方都很重要。
因為這個地方一淪陷,那麼很簡單原因,唐州丟了。
整個洛陽就在南唐的攻擊威脅之下了。
而攻下後,李佑就能夠源源不斷的透過此地,然後殺入洛陽腹地。
所以,為了守住此地,李治也是花了大力氣。
儘管缺口被南唐給突破了。
但是城內的北唐軍並沒有一段城牆的失守就徹底潰敗,此時的他們充分讓南唐軍見識了什麼叫做困獸之鬥。
他們在第一道城牆失守後,推到了城區,那裡有著他們最近一年來新構築的內牆,也就是第二道城牆,而且在第一道城牆和第二道城牆之間,還有眾多的堅固堡壘,配有大量弓箭手,以及強弩。
這種戰鬥模式,並不是巷戰,而是純粹的堡壘攻堅戰,給南唐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第九四十一章火力優勢碾壓
但也只是造成了些許麻煩而已,當黃風的數萬主力部隊殺入第一道城牆。
朝著第二道城牆繼續進攻的時候,繼續發揮了火力優勢。
他們甚至是直接回回炮從城外拉進城內。
發現一個的堡壘或者防禦陣地,立馬進行炮擊。
沒錯,就是炮擊。
類似於沒良心炮。
這屬於是降維打擊了。
當然能從回回炮發射的火藥重量沒有多少。
畢竟打出去不能像炸城牆一樣堆個一兩百斤。
只有幾斤。
雖然說對好幾米厚的城牆沒什麼殺傷力,但是對於這種小堡壘卻是可以做到一炮一個。
小堡壘也就是普通的磚石結構而已,是不可能和城牆那樣一樣厚的。
所以很快就被炸藥給轟塌了。
這一下子就是士氣崩潰。
天命十七年,三月初二。
南唐軍佔領唐州,第二日陳州也被這種戰術給突破。
這一下子就威脅到了洛陽了。
但其實君王並不好打。
洛陽周邊地區地形非常複雜,易守難攻,屬於標準的兵家必爭之地。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洛陽東有成皋,西有殽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洛陽地扼秦、晉、豫三省要衝,有“九朝都會”之稱,北依邙山,南傍洛河,地理位置優越。
張衡《東京賦》記述洛陽“泝洛背河,左伊右瀍,西阻九阿,東門於旋。盟津達其後,太谷通其前。回行道乎伊闕,邪徑捷乎轘轅。太室作鎮,揭以熊耳。底柱輟流,鐔以大培。”
傅毅《洛都賦》描述洛陽“尋歷代之規兆,仍險塞之自然。
被崑崙之洪流,據伊洛之雙川。挾成皋之巖阻,扶二崤之崇山。
砥柱回波綴於後,三塗太室結於前。鎮以嵩高喬嶽,峻極於天。”文中所述洛陽附近的熊耳、伏牛、外方諸山海拔均在千米之上,有天塹之險、奇絕之勢。
洛陽盆地還有眾多河流流經,包括洛水、伊河、瀍水、澗(谷)水以及邙山之北的黃河等。
利用山川河流之便,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時,統治者在洛陽附近山勢險峻處或河流的重要渡口上修建了八座重要關隘,“自函谷、太谷、廣成、伊闋、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諸關並置都尉。”
洛陽城南臨河,北倚山而建,可謂“形勝甲於天下”,使城市處在有利的防護位置,並擁有發展的空間。
符合《管子》所述“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
經過偵查獲知,三面牆垣的寬度都不一樣,北城垣較寬,約25—30米,東垣約14米,西垣20米左右,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