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去年今日此門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五十三章 海商與減稅,開局造了李二的反,a去年今日此門中,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勝利。

孟晨等十幾位沒有爵位的全部加封侯爵。

其餘士卒各有賞賜。

當然,封官賞爵可不是一紙空文,還要有相應賞賜的。

最後撒出去一百多萬貫。

還在回到京師後,讓李芙代自己搞了一場祭祀陣亡將士的活動。

而在這場活動之中,李芙第一次戴上了冠冕。

冠,在古代一般指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古時,20歲舉行冠禮。

冠因此成為標誌成人的常服。

不過,並不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戴冠的。《釋名》中說:“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可見,只有士以上的人才有資格戴帽子;平民百姓則沒有戴帽子的權利。

天子、諸侯以及大夫祭祀時所戴的冠,人稱“冕”。冕由冠衍生。由於冕的出現,將冠分出了身份等級。《說文解字》裡專門註明:“冕,大夫以上冠也。”

這其中,又以帝王冠冕為尊。

李芙身著正式場合才穿的九冕旒服,垂落的琉璃珠子讓人很難看清她的表情,手持笏板,向西邊而拜。

然後又帶了頭,用幾十頭肥豬祭祀了陣亡將士。

大大為李佑分散了注意力。

而在漢中。

沒有了外患,武則天又靠邊站了。

此時眾人正在討論收稅的問題。

“臣以為,為了緩減百姓壓力,應當減少我們加的稅。”姚崇率先發言。

這也得到了狄仁傑的同意。

必須要降了,自從李佑起兵之後,已經加了四次稅了。

唐初實行均田制。武德二年(619)在原有的均田制基礎上制訂了租庸調賦稅制:租即田租,每丁納粟二石,嶺南諸州奈米;調是戶調,男丁隨鄉土所產而納,每戶每年交絹二丈,綿三兩,產布之鄉納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庸是力役,每丁每年為官府服役二十天,遇閏加二天。此外,有事而加役十五日者免調,加役三十日者租調皆免;但連正役不得超過五十日。不親自服役者,可納絹代役,每日絹三尺,貴族免役。

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課稅以人丁為本,不因增加生產而增加。

但是進過四次加稅。

現在每人要繳納四石半粟。

每戶每年交絹三丈九,綿七兩,這如何能安心生產呢?

難怪跑的人越來越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春來又來倒春寒

天橋賣蒸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