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去年今日此門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三十章 分封,開局造了李二的反,a去年今日此門中,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藩鎮之間的關係也極其複雜。有些藩鎮形成了政治軍事聯盟,有些藩鎮相互抵抗,又有些藩鎮依賴於其他藩鎮,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牽一髮而動全身。

當時的藩鎮叛亂其實大多發生在藩鎮內部,一般都是地方豪強地主不滿節度使的管控而發生的暴亂,很少有直接反叛中央的大動亂。

各藩鎮也是承認中央政府的統治的,這種態度避免了地方與中央敵對狀況的出現,比如說唐德宗時的“四鎮之亂”,雖然這四位節度使雖然接連稱王,但在表面上依然尊唐朝中央為正統。

所以只要控制的好,藩鎮可以起到積極作用。

對抗李佑。

但是如果不行的話,那就是自取滅亡,九公封建就是這樣的產物。

金朝自中都南遷汴京後,河北一帶陷入了戰爭連年的境地。

當地的漢人紛紛結社組軍自保,各擇“主人”。

這些人亂世不僅想活命,也想趁機割據一方。

蒙古方面,最大的收穫在於收降了史秉直、史天倪父子和張柔等漢人武裝。

南宋方面,暫時也把李全的“紅襖軍”收納為“官軍”。

金朝思前想後,知道對於河北、山東等地反正再也不能進行實際意義上的直接統治,便做順手“人情”。

選出九個勢力最大的地方武裝頭目,全部封為“公爵”,這九個人分別是:滄海公王福,河間公移剌眾家奴,恆山公武仙,高陽公張甫,易水公靖安民,晉陽公郭文振,平陽公胡天作,上黨公張開,東營公燕寧。

但是這種分封毫無意義。

且不說這“九公”良莠不齊,各懷鬼胎,即使他們當中真有人最終抵拒蒙古成了氣候,金國也不一定能控制他們。後來,“九公”之中,真正能起到抗蒙作用的只有移剌眾家奴、靖安民、郭文振、張開、燕寧,雖然人數有五個之多,作用卻微乎其微。

九公皆兼宣撫使﹐賜號“宣力功臣”﹐總率本路兵馬。設定公府﹐任命官吏﹐征斂賦稅﹐賞罰號令﹐皆由九公自便。

金宣宗希望以九公為藩屏,抗擊蒙古。九公以一個弧形的形態擋在了當時金朝的核心區陝西河南與蒙古之間。

結果又如何呢,僅僅幾年時間九公不是戰敗跑路就是附蒙叛金,沒有絲毫效用,十年後蒙古即大規模南侵攻伐至河南腹地,四年時間就滅亡了金朝。

漢中的這種戰術,只能說是黔驢技窮,儘管現在有些困難,但是各有心思的各地“諸侯”根本不會統一思想。

到頭來依舊會被擊破。

對於這些藩鎮來說,你想的是給他自由度,給他賜姓封號極盡拉攏,上可抗擊外敵藩衛中央,下可保境守土。

但你讓他去給你擋敵人,他想的是怎麼把自己賣個好價錢,反正認乾爹,認誰不是認?

最關鍵是的這就是軍閥啊。

古往今來,軍閥有幾個好東西?

是由自成派系的軍人組成軍事集團,對國家地域劃分勢力範圍,使用軍事手段割據一方,並控制其割據地的行政,司法,教育,稅務等政府機構和所屬官員的任命。軍閥是國家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權衰弱的產物。軍閥一般都無視中央政府的存在,有的甚至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其軍事集團只服從於軍事首領,並不服從於中央政府。

人家根本就不服你管,憑什麼按你的想法去擋外敵,我投降不就能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嗎,幹嘛死拼?

這些人相比你坐著國家大義的最高統治者賣國更沒負擔。

話說回來,但凡歷史上有藩鎮能擋住外敵的,那不是因為藩鎮多強,而是外敵太弱。不錯,河北三鎮對契丹那是戰功累累,但那是還沒發育起來的契丹,進五代之後,華北哪個節度使能擋住契丹南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春來又來倒春寒

天橋賣蒸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