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真乃書生之見
落寞的花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三章 真乃書生之見,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國,落寞的花生,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多虧了你提醒,咱差點鑄成大錯!”朱元璋恍然大悟,“得馬上派人保護他的安全,至於賞賜金銀什麼的,等以後再說。”
說到這裡低頭沉思起來,思考著派誰去合適。
派什麼人去,也是一門學問。首先是不能暴露身份,其次必須是自己完全信得過的人。
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秘密建立的錦衣衛……
“陛下,劉御史和李相到了。”這時一名太監進門道。
“讓他們進來。”朱元璋道,馬皇后見皇帝要處理國家大事了,悄悄從後門退了出去。
“臣劉伯溫,臣李善長參見陛下。”二人進門行跪拜禮。
“平身,賜座。”朱元璋道,“伯溫,善長,咱有道題想考考你們。”
有道題要考?
二人聞言,心中不由得‘咯噔’一下。要是換做以前二人絕對是信心滿滿毫不在乎,畢竟朱元璋讀書不多很容易忽悠過去,朱元璋還會對他們以師禮相待。但自從經過上次的朝會之後,二人的想法一下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朱皇帝已經不是以前的朱皇帝了。
上次朝會朱元璋給他們出了一道送命題,差點把他們給送走。他展現出來的學問震驚了所有人,駁斥得朝堂上所有大儒都啞口無言。
脫胎換骨的朱皇帝,他們沒法拿捏了。
所以這次聽到朱元璋要考他們,二人都感到心裡發虛。
“請皇上示下。”李善長忐忑不安的道。
“有一個村子,四面環山,交通閉塞,畝產糧食只有三鬥。”朱元璋道,“假如你們是當地縣令,如何做才能讓這個村子的村民都吃得飽飯,甚至是致富?”
“你們都是咱的肱股之臣,朝廷大員,不會連一個小村子都治理不好吧?”
“此題並非是咱隨便出的,大明建國之初,還有很多州縣的百姓都吃不飽飯,災民遍地流離失所。治理一個村等同治理所有州縣,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原來不是送命題,二人聽了心中鬆了一口氣。
“稟陛下,想讓村民吃得飽飯,首先要鼓勵農耕,讓村民開墾更多的土地種糧食。”李善長道,“其次就是在政策上要輕徭薄賦甚至免除數年賦稅,減輕農民的負擔。”
李善長在內政上是一把好手,因此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是章口就來。
“你的回答看似句句在理,實際上卻是沒有任何實際作用。”朱元璋道,“咱之前就說了,那個村子之所以貧窮最大原因是土地產量低,畝產才區區三鬥。和土地多少沒太大關係,糧食產量低就算把耕地開墾到了山頂,也是照樣吃不飽飯。”
“其次,你說輕徭薄賦。”
“我大明建國初期,到處都需要用到銀子。如果每個地方都輕徭薄賦,甚至減免賦稅,朝廷的收入從哪裡來?沒有銀子朝廷拿什麼給你們發俸祿,拿什麼去搞建設,拿什麼給地方撥款給災區賑災?還要派兵剿滅各地草寇,他們不需要銀子?”
“陛下,臣……”李善長啞口無言。從古至今朝廷讓地方休養生息的方法都是輕徭薄賦鼓勵農耕,然而在朱元璋面前卻顯得不切實際。
“陛下,臣認為土地糧食產量低,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沒有風不調雨不順。”劉伯溫道,“臣如果是當地縣令,就會清除久積冤案,建立法制防止濫殺。只要實行仁政,自然就會風調雨順。一旦風調雨順了,糧食產量自然就會上來村民也會吃得飽。”
劉伯溫曾任司天監的太史令,這個官職他當的最久,也卓有成效,他在觀天象方面是一把好手。在朱元璋還沒有當皇帝的時候有一次遇到大旱,他建議朱元璋下罪己詔,清除冤案。
朱元璋也照做了,結果後來大雨還真從天而降。
還有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