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海青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6章 歸納法,強宋崛起,過海青蟲,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是為何?”趙桓明知故問。
“是否使椰子落下的力,比使棗落下的力更大一些?”陳規說道,“就像一個武人用力砸一下沙地,和輕輕砸一些沙地,痕跡也不一樣。”
趙桓驚訝道:“如此說來,這個看不見的力,與物體的重量有關?”
“陛下聖明,臣也是這麼想的。”
“那如何計算出這股力呢?”趙桓問道。
“已知與重量有關,但是還缺一些關鍵因素,這些關鍵因素就是道的一部分,臣看不見它,但臣經過無數次實際測試,的的確確發現是有規律的。”
陳規繼續說道:“就像這塊表,它的秒陣的每一格一樣,旋轉一週是一分鐘,這是它的規律,那使椰子下落,也一定有一個可以測算的規律。”
陳規說道:“會不會重量就是力呢?”
陳規有這樣的想法也不足為奇。
他能走到這一步,已經很不錯了。
若是問這個時代的一個普通百姓,普通百姓只會認為那股看不見的力可能是鬼神之力。
其實大宋的力學也不是完全沒有基礎的。
北宋年間水運儀象臺可以說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鐘了。
水運儀象臺的構思廣泛吸收了以前各家儀器的優點,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學家張思訓所改進的自動報時裝置的長處。
在機械結構方面,採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裝置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整體,成為一部自動化的天文臺。
後來蘇頌和韓公廉繼續改進。
有了有齒輪,甚至有擒縱器。
要不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怎麼會說水運儀象臺是世界鐘錶的鼻祖呢?
這些都是要對力學有一定認知才能做出來的東西,可以說是12世紀頂尖科技的結晶。
可惜的是水運儀象臺在靖康之亂中被廢棄,從而失傳。
到南宋的時候居然讓秦檜和朱熹等人繼續研製,還投入不少錢,但沒有研製出來。
好在趙桓所在的這個時代,這種東西還在。
此時的水運儀象臺就擺在格物院。
趙桓將陳規的鐘表放在御案上。
他看著這塊“表”,與其說那是一塊表,不如說是一個鐘。
大小隻有大半個巴掌大小,但是夠厚,夠高,裡面時不時還發出聲音來。
估計是有小型的重錘一類的裝置在裡面發力。
水運儀象臺的裝置趙桓不太清楚,恐怕也是非常複雜精妙的,甚至有類似彈簧的彈簧片也說不定。
趙桓倒是也沒有繼續討論鐘錶的原理,他預估這鐘表量產後會有相當一批有出現問題。
一個新產品,需要量產一部分才會暴露問題,這也是合理的。
既然有一定力學基礎,在理解重力的時候,會比一般人快許多。
然而,計算重力加速度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趙官家說道:“陳卿,我們來梳理一下你的想法。”
“請陛下指教。”
“大前提,一定有道的存在,萬物根據它的客觀規律執行。”
“沒錯。”
“小前提,物體在空中會下落。”
“是的。”
“所以,物體在空中下落,是一種客觀規律。”
陳規繼續說道:“是的。”
趙桓說道:“朕將這種推斷稱之為演繹法。”
“演繹法?”
“演繹法的核心是前提一定是要成立的,我們都認可世界上有客觀規律了。”趙桓說道,“朕剛才說的客觀規律就是一個大前提,物體在空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