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聽雨閣樓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8章 飛船上的幽靈,META量子紀元,少年聽雨閣樓上,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498次狀態報告,這裡是王屋號,航行姿態正常,通訊訊號正常,目前距地球52.17au,軌道速度351.3米每秒,軌道離心率0.26,距目標小行星5.2公里,長軸對齊角度0.02,相對速度22米每秒…”
石原幸志報告完畢,熟練地關閉了麥克風,在舷窗前大概整理了一下儀容。
現在兩艘星艦的畫面訊號將會在七小時後抵達地球,經過部分剪輯稽核之後則會面對全球各大直播平臺同步放送。兩分鐘後,飛船將進行最後一次減速,除了魏俊留守飛船之外,包括石原在內的三名航天員將進行艙外登陸,人類腳步會首次抵達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
屆時將會有一個插旗儀式和合影,然後是二十小時左右的實地勘測和科研活動,在此期間飛船還會釋放六個掃描無人機,從不同角度計算出小行星的質量重心並且建立模型。
在科考活動結束後,飛船末端的鐳射鑽探裝置會在小行星質心部位開出一個洞口,大型抓鉤伸進去牢牢固定住,到時候就能調整姿態和航向,向著地球進發了。
“離子推進器列陣展開,備用電容器就緒,01-120號霍爾電推啟動倒計時,3、2、1。”
隨著指令艙不斷傳出口令,兩艘飛船光滑的表面上出現密集而整齊的凸起,這一百二十個離子推進器冒著藍色熒光,像纏繞在星艦表面的一環環彩燈。
“輸出功率穩定70%,目標距離1200米,相對速度15米每秒,加速度-0.2米每秒,電容節流閥+2%每秒。”
石原幸志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航天員,擁有超過兩萬小時的飛行經歷,曾參加二十多次深空任務,比起計算機數控,他更習慣於手動操作。隨著他的精確導航,不到三分鐘,飛船在距小行星五米左右靜止下來,整個過程就像藝術家的精準落筆,輕柔而富有觀感。
眼前這顆不規則的小行星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樣龐大,與兩艘中空的盤古星艦不同,它的質地畢竟密集得多,長軸只有不到四十米,平均球徑也才三十米左右。與兩艘首尾銜接總共長達八十多米的星艦相比,它看上去甚至不用花費太大功夫就能被搬走。
不過兩艘星艦加起來也才不到一千噸,80%以上的幹質比意味著核燃料就帶了七百多噸。而小行星則重達3217.5噸,其中高純度金屬銥含量幾乎達到92%以上,地球上的銥金大都藏在鉑系礦裡,幾乎是以合金的形式出現,已知的任何一座銥礦的純度都不到0.2%。
以當前銥金市場價格估算,這顆小行星的總價值超過萬億美元,已經快趕上整個焰火計劃總研究經費,要知道兩艘星艦外加海龍二號的造價也才不到一千億,哪怕星艦不做返廠翻修,僅作為一次性的運輸工具,其利潤就高達十倍不止。
而為了減輕返程死重,飛船裡的一些科研裝置也會在加速前就行投棄,所以這些科考儀器一開始的設計目標就是可以在外層空間裡執行。它們在無人機輔助加速之後,將會成為漂浮在柯伊伯帶的探測衛星,繼續在這片未知地帶探索,並源源不斷向地球傳送研究資料。
人類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艘載人航天器能飛到這種距離,這次任務的科考價值也極其重要,於是人員構成再怎麼減縮也必須有一名科研專家和一名工程師。
至於配備兩名飛行員,也是防止事故減員,石原作為王屋號的艦長,魏俊則是太行號艦長,而實際上行動總指揮還是石原,他畢竟飛行經驗豐富,除了身體條件沒有魏俊強壯之外,在一些極端情況下做出的反應和指令當然比小夥子更可靠。
在出倉之前,攝像無人機已經提前分離出去,找好角度並對準艙門。
魏俊在計算機前調校好了各項引數,轉身幫三名航天員檢視艙外服的穿戴情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