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0章 陰損,重生南非當警察,鯰魚頭,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250章陰損
農業公司這種模式,拖拉機是必不可少的農業機械。
不僅僅是尼亞薩蘭,約翰內斯堡的農場同樣需要農業機械,除非是那種純粹的畜牧業,對於農業機械才沒有太多的需求。
關於農業機械,其實已經有了很多應用,1831年,美國的麥考密克創制成功馬拉收割機。
1836年出現了第一臺馬拉的穀物聯合收穫機。
1850~1855年間,穀物播種機、割草機和玉米播種機等得到推廣。
以上這些機械,基本上都是以牲畜為動力,要獲得更高的效率,就要使用內燃機驅動的拖拉機。
1889年,美國芝加哥的查達發動機公司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使用汽油內燃機的農用拖拉機——“巴加”號拖拉機。
由於內燃機比較輕便,易於操作,而且工作效率高,故而內燃機的出現為拖拉機的推廣應用打下了基礎。
在之後的幾年內,瑞典、德國、匈牙利和英國等國幾乎同時製造出以柴油內燃機為動力的拖拉機。
農業公司成立的“皮尺部”,就是要對這些柴油內燃機進行復制,然後進一步研究,推出更先進的農業機械,供約翰內斯堡和尼亞薩蘭的農場使用。
在得到先進的農業機械之前,農場的建設當然也不能停止,尼亞薩蘭的牲畜還是挺多的,遠征軍撤走的時候,留下了十幾萬匹挽馬,這些挽馬為推動約翰內斯堡的農場建設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尼亞薩蘭,現在有超過五千匹挽馬,依靠這些挽馬,農業公司可以輕而易舉的把小石城周圍的荒地變成農場。
對於傳統華人來說,耕地更多的是使用牛,或者是人力,使用馬耕的好處是速度快,效率高,四匹挽馬拉犁,一天就可以開墾80畝耕地,效率基本上是牛耕的十倍,人力就不用說了,別說是荒地,就算是熟地,一天四五個成年人也就只能開出來一兩畝。
有挽馬助力的華人耕地有如神助,短短一個月之內,華人就在小石城周圍開墾出近十萬畝可耕地,這裡不僅可以種植腰果、棉花、糖、劍麻等等經濟農作物,還可以種植玉米、稻穀、大豆、木薯等糧食作物,不需要太多,只要把這十萬畝地種滿,就足夠滿足十萬華人消耗。
當然這裡的“消耗”,要輔以魚、蛋、奶,以及其他肉製品,還有華人必不可少的蔬菜,假以時日,尼亞薩蘭肯定會成為非洲的魚米之鄉。
羅克沒等農場收穫,就提前離開了尼亞薩蘭。
作為約翰內斯堡的警察局長,羅克也不能離開約翰內斯堡太長時間,喬·羅素這段時間電報越來越多,牢騷多得很。
就在羅克返回約翰內斯堡的路上,太特城內的葡萄牙人終於無法支撐,在一支來自洛倫索馬貴斯的正規軍幫助下撤離了太特。
這一次葡萄牙人學聰明瞭,他們沒有試圖從陸路撤離太特,而是把一支船隊沿贊比西河開到太特附近,然後透過贊比西河接應太特的葡萄牙人撤離太特。
這下輪到拉拉束手無策,在陸地上,堯族人還可以跟葡萄牙人打游擊,但是在河道上,絕對是葡萄牙人的天下,在葡萄牙人的高壓統治下,堯族人連個漁船都沒有,根本沒能力在河道上和葡萄牙人爭鋒。
拉拉也很乾脆,知道在無法保證河道安全的前提下,根本無法佔據太特,所以葡萄牙人撤走之後,堯族人將太特洗劫一空,然後一把火將整個太特付之一炬。
太特這座城市始建於1531年,在葡萄牙殖民時代以前,太特就是斯瓦西里人的商業活動中心,1531年葡萄牙人在贊比西河沿岸建立了兩個居民點,其中之一就是太特,17世紀中期,太特曾經是重要的象牙和黃金貿易中心。
現在這一切,都在戰火中毀於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