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七十五章 戰敗,楚臣,更俗,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梁軍戰鬥力的強,也是體現在多方面。

近一半梁軍將卒皆穿新式板甲,刀砍不穿、箭射不透,卻要比傳統的全覆式扎甲輕便許多;除了當年在突襲鰲島時的大型床子弩外,梁軍裝備大量的單兵戰弩,射程極遠、鑽透力極強,信王楊元演想率部精銳突襲梁軍的中軍要害,就是被這種戰弩狙射落馬,隨他衝鋒陷陣的兩千餘銀戟衛精銳,在這一仗中折損過半。

當然,梁軍小股兵馬作戰能力極強,這使得越是複雜的地形,梁軍的優勢越為顯著。

楊元演戰前甚至都沒有預料到趙無忌會第一時間率梁軍主力殺過樊川河,各方面的應對都顯得倉促而無序;梁軍在看似混亂的戰場之上,兵馬進退的節奏要縝密、有序得多,顯然梁軍在指揮體系上要遠遠強過楚州軍。

想想也是悲哀,像曹霸、李磧這些人曾幾何時都是大楚的勇將,此時卻都成為梁軍的先登之卒。

聽李朝慶絮絮叨叨的說及樊川河一役的諸多詳細情形,諸大臣臉色都很難看,沈漾也是佝僂著枯瘦的身子,坐在繡墩上,緊抿著乾裂、沒有血色的嘴唇,一言不發。

金陵逆亂期間,楚州軍可以說是兵勢最盛之時,但就在那種情況下,還被赤山軍封堵在郎溪以北,以致最後失去在金陵亂局之中的主動權,被迫撤往北岸,行割據之實。

之後在淮東的處境一直都很艱難,境內天災人禍不斷,還曾被梁軍掀了一起底朝天,相繼丟失淮河北岸的土地。

楚州軍早就江河日下,不再是之前的那個楚州軍了,將卒心氣也日益蓑敗。

只是在嚐到惡果之前,沒有誰願意承認這樣的事實罷了。

當然了,要是楚州軍遭遇的是一支普通的兵馬,比如說徐泗軍、壽州軍,積累幾場小勝,將卒心氣恢復過來,未嘗不能重新崛起為一支強軍。

然而,楚州軍這些年來正而八經的第一場攻堅戰——趙臻所部編為右武驤軍曾進攻襄北,打的也是順風仗——選擇的物件卻是鋒芒正銳的梁軍,而且還是韓謙特意從北線調來的百戰精銳,也許在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楚州軍的慘淡下場。

而九月之前,韓謙意識到江淮即將生變,卻敢簡簡單單在淮西東線僅部署兩萬兵力,顯然已有足夠的自信預料到這樣的結局。

想到這裡,沈漾也滿心的無力、無奈,坐在大殿之中,也不知道該張嘴說什麼。

至於梁軍為何突然從東陽城下撤走,這對殿中所坐之人而言,沒有什麼費解的。

說白了梁軍在淮西的駐軍真的就只有這麼一點,還不足以在淮東大肆攻城奪寨,在達成重創楚州軍、震懾江淮的目的之後,梁軍還不如干脆利落的撤走。

不過,梁軍撤走,並不意味著整件事就已經結束了。

和議畢竟是這邊撕毀的,畢竟是他們這邊出兵進犯在先。

韓謙現在注意力還在北線,但等梁軍奪下晉南之後,騰出來手能將五六萬精銳調到淮西呢?

昨日上午,沈漾派薛若谷渡江去棠邑,希望能當面見到高紹、楊欽接觸一下,但舟船剛過來江心,就遭受到梁軍水師戰船數十張強弩的攢射,數名船工水手被射殺落江身亡。

要不是身邊人庇護及時,薛若谷都未必撿得性命逃回來。

這一切說白了,梁軍就算是撤回樊川河以西了,但掀起的戰爭並沒有結束,梁軍也拒絕一切形式的談判……

明成太后嚷嚷著心狡痛,有兩天沒有參加廷議了,清陽坐在御案一側,努力端直背脊,看著一個個愁眉苦臉的大臣們,胸臆間窩著一團火,卻也不知道要怎麼發洩出來。

在座一個個,不要說顧芝龍、張潮、杜崇韜、周炳武等人了,乃至沈漾在楚州軍進犯淮西之時,心裡就沒有一絲期待,就沒有縱容楊致堂、楊元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聖女無動於衷

菜冢

庶女重生攻略

歌疏

南明第一狠人

一袖乾坤

你最珍貴

清蒸的甜

盤絲洞38號

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