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楚臣,更俗,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都有多大,都難侵害兩岸,洛陽境內的水利工程,主要是防治伊洛河的水患。

甚至滎陽府境內,大部分地區的地勢頗高,也無懼禹河水患。

然而從滎陽、孟州往東,進入平原地區,禹河水患就嚴峻起來。

而更關鍵的一點,滎陽以西,禹河受山體夾峙,水流湍急,泥沙沉澱少,河床沒有什麼淤積,但到滎陽往東,進入平原地區,河道放寬數倍,水流驟然放緩下來,大量從上游攜帶下來的泥沙,大量沉澱。

三四百年間泥沙淤積的後果,就是禹河中下游都已經變成半懸河,兩岸的遙堤越築越高。

然而當世遙堤皆是泥堤,禹河除夏秋時有大水,寒冬及春初又有汛期,稍有疏忽,大水或冰凌便破堤而侵兩岸的田宅,幾乎逢年都有水患,要比長江、淮河沿岸都要嚴峻。

韓謙要求新成立的雍州行省,關注渭河兩岸的林草及水土保持之事,但下游已經被泥水沉澱抬高的河床,要怎麼治理,卻是難題。

道理很簡單,後世已經總結,主要集中在“束水攻沙、分洪淤灘”八字之上。

然而,沿禹河兩岸,如何去修造能將水勢夾住、使之湍急起來的堅固窄堤,以及在兩岸必要處留下洩洪、分洪的緩衝帶,則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

為之,韓謙去年直接在右內史府之下設立禹河都水監,研究治理禹河水患的問題,這時候計劃在孟州設定一個專門的衙署,將一些工作現在就著手準備起來,而不是等到徹底收復河淮地區之後再考慮這些。

“孟州境內,多為大梁子民,此前為叛軍、胡虜所侵,生存艱苦,都水監衙署集中精力,將孟州境內的水患根治掉,不僅地方錢糧有增益,民眾得其便,也會盡數歸心……”

韓東虎身兼孟州府制置使,但主要精力還是放在軍事防務上,晉南戰事要是順利結束,他也必然要從孟州調離。

韓謙的這番話,主要還是說給都水監以及安吉祥、顧明府等地方官員聽的。

這時候一艘官船往南關河碼頭停泊過來,韓東虎眺望過來,說道:“應該是馮翊大人,陪同蜀使曹幹過來了。”

“那我們去南關河橋,等他們過來。”韓謙說道。

南關河橋早初是一座浮橋,李秀馳援垣曲,便是奪南關河橋透過孟州南部地區西進,此時在浮橋附近,一座長逾百步的鐵橋樑正在架設中……

這座鐵橋樑貫通之後,過載馬車往東有驛道通往衛懷等地,而沿南關河東岸,亦可走陸路前往沁陽,繼而將作戰物資直接抵達太行陘的南口。

鐵橋樑以混凝土柱為橋樁,當前的橋樑以過載馬橋雙向行駛為標準,寬八步,以後世的眼光看異常狹窄,但在當世卻要算大型工程了。

何況大梁目前每年都要造好幾十座這樣的鐵梁橋,所體現的國力就更叫人瞠目結舌了。

曹幹在馮翊的陪同下,下船後換乘馬車,沿南關河西岸的渣土道北行六七里,趕到南關河橋,與韓謙見面。

趙孟吉歸降洛陽之後,韓謙三月份曾遣陳致庸、王樘二人代表大梁,出使成都府見王邕,告之有一部分歸附將領、武官,希望返回蜀地定居,韓謙同時也希望將一部分將領武官的家小遷到孟州、洛陽定居,以歸化人心。

王邕對陳致庸、王樘禮遇有加,也沒有要撕破臉的意思,但對韓謙的這一要求卻置之不使。

陳致庸、王樘在成都府逗留了一個月,就直接趕到敘州,接替任屆期滿的喬維閻、張廣登出任敘州府知事及兵備使,大梁與蜀國的關係勉強維持現狀。

卻也不是王邕或曹幹、景瓊文等幾個近臣態度如此堅決,實質是面對梁軍在北線連連斬獲大捷,蜀國內部將臣對梁蜀關係就產生極大的分歧。

國與國之間,終究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非理性情愫

折林十七

我在年代養崽崽

叔喬

我的檢察官先生

江小綠

給男主當師尊的日子裡

金鶴

福滿農門

米飯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