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一十一章 疏散,楚臣,更俗,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雲朴子與青袍老者在雷平峰,好奇韓謙要怎麼收拾殘局,隨後數日從敘州出發東進的第三批人手逾五百人,在馮繚、季希堯等人率領下,也陸陸續續分批抵達茅山、東廬山,與赤山軍會合。
這一批五百人裡,從州營抽調的基層武官僅百人。
敘州實行是的募兵制,以家兵子弟及左司精銳斥候、子弟為基礎形成的武官團隊,是敘州兵備的根基。
前後已從敘州抽調了逾四百名武官,不可能再對敘州的軍事潛力無限制的進一步壓榨下去,要不然敘州周邊虎視眈眈的大姓勢力,可未必還會繼續保持當前溫順乖巧的模樣了。
第三批調來的五百人裡,還有近百人乃是百工各有專擅的匠師、匠工,此外還有近三百人來源就較為複雜了。
這些人有當年被淘金熱誘騙到敘州的流民,有相當一批是當年隨馮家人西遷的奴婢,也有少量的馮氏族人,也有一部分是四姓被強制遷下山,遷到臨江、中方等縣定居的番戶寨奴,也有敘州客籍平民。
這些人又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們除了粗習筆墨,能簡單的書寫閱讀外,敘州這些年大規模修江堤、興水利、通道路、墾新田、築屯寨,特別是在推行田稅改制及土客合籍過程中,他們都參與進去,並接受一定的培訓,並在這個過程裡,掌握一定的基層組織領導的能力與經驗。
天佑帝定鼎江淮,為何要與世家門閥妥協?
除了江淮軍有相當一部分主力兵馬,乃是直接來自以徐氏為代表的世家門閥外,還是一個主要原因是自身沒有形成文官培養、選拔體系,不與世家門閥妥協,大楚所建立的政權觸手就無法順利的延伸到州縣,更不要說沉入到裡鄉一級的基層了。
而韓謙與父親當初能在敘州推行田畝改制及土客合籍等新政,除了已經在武力上徹底瓦解土籍大姓勢力的抵抗這一個大前提外,也與他們手裡能任命一批能深入基層推動改制工作的胥吏有直接關係——這裡面,馮氏奴婢裡也貢獻出一大批人手。
韓謙徵召奴婢入伍,敢與世家門閥結怨結仇,他的主要依仗,除了青壯奴婢能用老卒、武官組織起來,編為赤山軍,也在於此。
唯有足夠多的基層胥吏,能帶領老弱婦孺分散出去就糧,才不至於成為赤山軍越來越不堪重負的負擔,才不至於成為赤山軍變成被群雄環伺的肉包。
赤山軍除了收編青壯為常備兵馬外,還將這幾年早就已經習慣於半軍事化管理的桃塢集婦女、少年子弟動員起來,組建女營、少年營,強化內部秩序的建立跟維持。
這些都是為分散就糧創造必備的條件。
也是青袍老者對雲朴子所說的破局之法就擺在他眼前,他自己卻無法看破而已。
而分散就糧之地,不是太湖南濱的湖杭平原,也不是當塗、採石等金陵西側的寧西平原,而是宣州東部的浮玉山(天目山)。
當塗、採石位於南衙禁軍及壽州軍的腹心之地,太湖南濱的湖杭平原,以湖州刺史黃化為首的世家門閥勢力極大,分散就糧,每一隊分散出去的老弱婦孺要派多少兵馬保護,才能從地方上成功的獲得穩定而充足的糧食?
浮玉山橫跨宣歙杭湖衢五州,南北綿延一百五十里,東西綿延三百里,再往西則是同等規模的黟山(黃山)山脈,北部又是以丘嶺地形為主的界嶺山(宜溧山地),山勢險峻,其範圍也要比小小的茅山大上百倍不止。
楚州軍短時間也急欲擴編兵馬、控制東部的常州、蘇州,不想過度急切的分兵南下,與赤山軍對峙,而宣州兵則想著以鄰為壑,更希望將赤山軍引入東面的湖州去。
韓謙藉著當前的勢態,先在界嶺山的西麓、西南麓建立兩座城寨,然後便組織老弱婦孺從界嶺山的西南麓繞過,但在進入湖州境內之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