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3 章 紙張之貴
顧四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 233 章 紙張之貴,[大唐]武皇第一女官,顧四木,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紙與咱們常見的紙就不大相同。”
崔朝捻過紙張的質地:“這種紙張薄容易扯破、表面略有些粗難沁墨,質地也不夠韌偏脆,顏色也有些發黃……”
聽他說起來,這紙彷彿處處都是缺點。
但姜沃卻越聽越歡喜,笑眯眯道:“但這些,都抵不過一個優點。”
兩人相視一笑,心底同時浮現出一個最關鍵的詞:便宜!
實惠才是硬道理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總是顛撲不滅的道理。
自古來,世家豪族能壟斷官位的重要原因,也在於知識的壟斷。
當傳播知識最基本的載體——紙,都是奢侈品的時候,就很難再談普及知識這件事了。
而此時能代替紙用來寫字的布帛之物,是可以直接當錢用的。
什麼叫知識就是金錢?在此時,‘知識(布帛、紙張)’就是實打實的金錢!
都省掉了中間的變現過程。
這三年來,姜沃已經走過了大唐許多地方,親身經歷瞭解過許多日用品,包括紙的價格。
自出長安,除了上州繁華之地,下州小縣姜沃也到過不少。
不過,偏遠州縣的紙,若是當地沒有專門產紙的鋪面,紙張的價格不但不會隨著當地平均收入降低,反而會物以稀為貴的更加高昂難得。
總之,據姜沃在大唐各州所見:哪怕質量最差的麻紙或是草漿紙,也要五十文百張,稍微好一點的紙都是三四文一張。
至於崔朝方才說的,他們常用的紙張——
姜沃把手裡的報紙塞給崔朝,轉身去取了桌上一份公文,把紙張對比來看。
“這是剡溪(浙江剡縣)的剡藤紙。”大唐正式公文指定用紙。
姜沃把兩張紙一起放在陽光下,明顯就看出了不同。
剡藤紙也薄,但卻又輕又韌又潔淨有光澤,用的是一種特殊的剡溪古藤製作而成。[1]
因這是公文專用紙,故而很是金貴,每年進京來貢舉的學子,哪怕餓幾天肚子,都要專門攢錢買這種紙。
畢竟唐朝還有行卷的作風,考子們考前還得將自己素日得意的詩、文,投與達官顯貴前。
那能用尋常的破紙嗎?必然不能。
用這種剡紙才顯得正式。
而這種剡紙多少錢一張呢?到了每年舉子進京,供不應求之時,有時候能炒到近一百文一張。
“一百文啊。”比現代直接用百元大鈔來寫字,還來的人心疼。
畢竟按照大唐的生活水平——崔朝原本給皇帝算過的,一位尋常百姓(還非田中刨食的貧農),而是京城附近州縣的居民,一年到頭衣食住行的花費,大略需要五貫(五千文),也就是一個月五百文左右。
而家中小有餘資,能培養孩子讀書寫字的門戶,倒也不用怕咬牙供子孫讀書會‘人才兩空’。哪怕孩子讀書一輩子沒什麼
名堂,什麼功名也中不了,倒也不用擔心餓死。()
姜沃這一路走來,見到各個署衙裡,都有僱傭的≈ap;lso;抄書人≈ap;rso;,專門幹抄寫公文等活計的。姜沃瞭解過他們的生計,過得很是不錯≈ap;dash;≈ap;dash;
∟顧四木提醒您《[大唐]武皇節♂完整章節』()
“為院書手,月錢兩千,娶妻安居,不議他業。”[2]
也就是說,兩千文的月薪,就足夠一個小小的家庭安居樂業,過上小康生活了(這還是隻有一人有收入的情況下)。
如此便知用來投行卷的紙,有時竟然能被炒到一百文一張,對普通人來說,到底是多麼昂貴而不可承受的重量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