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科舉 保護傘竟是我自己……
顧四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場科舉 保護傘竟是我自己……,[大唐]武皇第一女官,顧四木,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寫些不該寫的。
從前可以眼不見心不煩,現在王神玉就在吏部,他肯定還是要盯一盯的。
王老尚書根本沒提起要姜沃的奏疏看——朝臣們都是耳聰目明的,皇帝忽然提出此等農桑大事,必不是空穴來風,必是有來源的。
而很快,皇帝又在大朝會上贊吏部姜侍郎公心體國,乃心膂之臣。
朝臣們也就懂了,這策論由何而起。
這樣想想——
老尚書看了看為人就跟著這處院子一樣別具一格的大侄子,又看了看貌似恭和守禮但總有奇思妙想的姜侍郎……
王老尚書覺得自己老的更快了。
姜沃也看到了王神玉的奏疏。
他的奏疏就如他這個人,在其位謀其政。
別說他離開了司農寺,就算當年他在時,對耕種事也一竅不通,他只是個無情的預算人。
此時他已經到了吏部,就根本不提戶籍、糧米等事。
皇帝的問題裡,既然還有如何安置百姓,王神玉就直接立足自身吏部侍郎之職,只就‘如何為百姓選良官’做了五千字策論。
王老尚書鬆了口氣。
雖說有些偏題,但起碼絕不算錯。
吏部官員就做好吏部事,各司其職盡忠職守,也不失為能臣之道。
確定過侄子沒有出格,王老尚書又說起找他們真正的正事——
“十月裡,又是一年貢舉,要開科取士。如往年一般,聖人依舊將此事交由吏部考功屬。”[1]
“到時你們也入吏部滿月了,正好去考功屬一同料理貢舉事。”
姜沃精頓時一振。
她能伸手碰觸到、影響到的第一場科舉。
就要到來了。
在科舉事前,姜沃先旁聽了諸位重臣的策論。
五千字完整版策論已然上交御前,這日皇帝再召重臣,則是讓他們當庭而論。
姜沃先是欣然體會了何為集思廣益——
朝臣中如王神玉般,立足自身官職,提出中肯建言的不少,頗有針砭時事,可改善朝中吏治清廉與效率的巧思。
更有司農寺新提任的吳正卿(當年負責培育棉花的農學專家吳少卿),寫了許多具體的農事改措,上表朝廷可藉由各州府,傳給當地的農官。
作為專管教育工作的國子監祭酒,則提出在各地州學、府學裡,特設一門農科。
姜沃在旁聽著,正好想到一事,便向皇帝建言道:“陛下,太醫署會向天下百六十州各地派出一名醫博士,數名助士——司農寺是否也能同此例,日後向天下各州派出農博士?”
“此議甚佳。”國子監祭酒和司農寺吳少卿,差點忘了還在御前,當場就討論起此事,分起了誰來辦學誰來授課的公務。
還是被想要發言的戶部任尚書打斷,才意猶未盡停下。
……
凡此種種,各署衙皆有建言。
旁邊負責記錄的兩名中書舍人,筆就沒停過,哪怕立政殿很涼爽,他們也因奮筆疾書寫出了一頭汗。
眾人拾柴火焰高,無外如此。
然,除了體會到‘集思廣益’外,姜沃更深的體會,其實還是世家門閥的根深蒂固。
姜沃從來不輕視古人的智慧。
因而她從不信這麼多朝臣裡,沒有看透‘世家門閥吞併大量土地’‘多有隱戶不納賦稅’的危害。
但並沒有朝臣真切的劍指這一點。
畢竟他們絕大多數人,不是出自世家,便是不肯得罪世家(起碼此時不肯明著得罪世家)。
總的來說便是,這些朝臣策論中,好的建言頗多,該著手去推進的也有不少,但‘真正觸及皇帝炎熱靈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