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赤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36章 錞於,武庫,井,鑑寶無雙,青木赤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兩扇青銅門並沒有完全對開就停住了,兩邊還各留了大概三十度的夾角。
雖然如此,但兩扇青銅門各有一米寬,裡面的情況也能基本看明白了。
這居然是個“套間”。
間隔的,是一面石壁。
青銅門之後,能看到的空間是一間石室,高約四米,寬約五米,而在從門往裡五米左右,豎立著一面石壁。
石壁寬約三米,高約三米,兩側各留出了一米左右寬度的甬道,但站在青銅門口,是看不到石壁背後的景象的。
石壁是由石塊壘砌而成,這和剛出水進入巴王廟之前的情況類似,也有一面石壁,跟“影壁牆”似的。
但那是在巴王廟之外,石壁能給人“影壁牆”的感覺,現在是青銅門內的石室之中,感覺就有點兒彆扭。
就在石壁的前方,有一方形石臺,高約一米,邊長約一米;石臺之上,放著一件個頭不小的青銅器。
高約八十厘米,整體算是圓柱形,但是肩部渾圓隆起,所以上部比下部稍大;上部的直徑將近半米。
平頂,頂上有鈕。
虎鈕。
這個虎鈕的造型非常生動,虎頭昂起,虎口微張,虎身下沉做欲撲之狀,虎尾後半部分向上捲曲。
虎身飾有云紋。而在器身之上,還有云紋、螺旋紋、鳥紋等多種紋飾。
衝向青銅門的一面,肩腹相交的位置,還鑄有一個突起的類似浮雕的人面紋。
這人面紋和三星堆的青銅面具有些相似,不過突起程度自然沒有青銅面具那麼高。
“虎鈕錞於。”權浩然是最先走到近前的,也是第一個開口的,說完之後,繼續打燈檢視細節。
錞於是一種打擊樂器,一般用於軍中,常和鼓、角配合,用於戰陣和指揮進退;正所謂“兩軍相當,鼓錞相望”。
錞於上頭的鈕,可以用來穿繩懸掛。
至少在春秋時期就有了錞於這種“軍樂”,戰國到漢代尤為盛行。因為是“軍樂”,所以虎鈕最為常見,也常有人直接叫虎鈕錞於。
“權叔,這虎鈕錞於,有什麼特別之處麼?”吳奪走到權浩然旁邊,一邊跟著看一邊問道。
“尺寸略大,但也沒大到離譜;所有的紋飾在戰國時期的錞於上也都出現過;而這種人面紋相對少見,主要是巴、蜀之地出土的。”權浩然解釋道,“不過,這件錞於應該用過,而且經常用,你看,痕跡很明顯。”
“這件虎鈕錞於,既然經常用,卻又擺在這裡,那就是經歷過大勝仗的。”吳大志也開了口。
如此費心費力的工程,肯定不會隨便設定;即便只是單純的擺設,應該也不會擺一件屢經敗仗的錞於。
在這麼一個“蓄力”之處,經歷過大勝仗的錞於,起碼能起到一種強心針的作用。
而且,這件虎鈕錞於,也不像是單純地擺設。
······
“繼續吧。”
六人分作兩隊,分別從石壁左右繼續前行。
石壁後面的空間,寬和高還是一樣,但是卻長達二十餘米,而且在盡頭處,依然有一面石壁;也就是說,還沒到頭兒。
這個空間裡,全是兵器,儼然一個武庫。
只有中間留出了不到一米寬的過道,兩側的簡易石架上,整齊密集地安放著兵器。
兵器都是青銅的,主要有五種:劍、矛、戈、鉞、弩。
劍,和之前石棺中的“自刎之劍”不同,這裡的劍形制簡潔實用,都是柳葉形的,薄而鋒利。
而矛和戈,則和巴王廟的石雕像手中的基本一致,只是沒有“虎口銜魚”的紋飾。矛和戈都是帶杆的,不過時至今日,木杆都早已腐朽不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