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7章 深廷宮變1,皆付笑談中之逝水,方陳,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太祖朱元璋以胡惟庸案為契機,頒令廢除中書省及丞相等職位,將原機構職權分歸於六部。再效仿宋制,設定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諸大學士,輔助帝王處理政務。以此為雛形,歷明惠宗朱允炆短暫一朝後,至明成祖朱棣時期內閣製得以完備和建立。
朱棣因近侍宦官需御前勘合,便指派外廷官員為教諭,定期教這些宦官識文斷字。此法延續數十年後,到了明宣宗朱瞻基一朝時,衍變成了專門的宦官教學機構——內書堂。從而使得那些聰明的宦官們又多了一條通向權力的有利途徑。
王朝一統,國本早定,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勳貴已然沒落,宗室又備受帝王猜忌,文官們陸續登臺亮相,提整衣冠,執筆上朝。從朱元璋時代起,就對人才的發掘和選拔極為重視,成熟的科舉制度為王朝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加上內閣制度的不斷完善,文官集團應運而生。
王朝最高權力逐漸形成了三角體制,皇權之下並立文官、宦官兩大集團勢力,時常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兩相較力,互有起伏,各領風騷,消耗的是國本,受苦的是百姓。
朱厚熜,朱明王朝第十一位皇帝,一個聰慧過人、極擅權謀的君王,透過“大禮儀”之爭逐步鞏固皇權。以前人為鑑,大膽作出革新,扼制、消除各類弊病。政治上明英苛察,嚴以馭官,整頓朝綱,嚴禁宦官、外戚干政,巧用權力制衡之道,嚴防一家獨大,將權力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經濟上出臺了一系列惠民的政令,其核心為寬以治民、重整賦役、減輕租銀、賑濟災荒、體恤民情,經濟體制也逐漸發生改變。文化上進一步良性發展科舉制度,倡行三途並用,激勵士氣,整頓學政,陽明心學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傳播,流派縱橫。
政令合理,行之有效,卓有成果,天下翕然稱治,湧現出了一大批流芳百世的文臣武將、思想大家、文壇巨擘。各種徵兆表明,又將誕生一代明君,然後續發展卻遠未達到預期。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修道阻礙了朱厚熜成為一代明君。
他痴迷於練道修玄,尊方士陶仲文為師,修習神仙方術。其法大致可分成四個部分:吸風飲露、齋醮科儀、服食丹藥、房中之術。
為實現吸風飲露,特在御花園中開闢一方沃土,栽蕉成片。命近侍宮娥於每日凌晨採集蕉葉上的露水,供其服食。若露水採集量不足或遇上雨水天,相關宮娥必遭嚴厲懲處,為此喪命者不在少數。
按陶仲文指示,不定時舉辦齋醮科儀。所謂服食丹藥,並非簡單的入口下嚥,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再配以一套複雜的儀式。房中之術,不言而喻。
前三項都需大量宮娥參與其中,這些可憐的宮娥們,時常晝夜忙碌,甚至數日難歇。即便是在規定的輪休日,只要是被傳喚差使,不管是累是病是傷還是每個月那幾天特殊的日子,都得咬牙堅持。除了苦累,整日還要提心吊膽,生怕稍有不慎,出了些許紕漏,引來殺身之禍,時有不堪其苦而自盡者。
亥月晦日,天陰無日,微風斷續。
紫禁城乾清宮,朱厚熜端坐於大殿寶座之上,手捧修道典籍,聚精會神的逐字逐句細細品讀,不時提筆做些記錄或閉目冥思一番。
御用監掌印太監黃錦落地無聲地來到大殿御案前,小心叫道:“皇上、皇上。”朱厚熜思緒被打斷,略有不悅,淡淡問道:“何事?”黃錦低頭恭聲道:“啟稟皇上,陶仙人來了!”朱厚熜聞言起身,道:“快請老師進來!”
黃錦領命而去,不多時便恭敬地引著一老一少兩名道士進殿。
“皇上,陶仙人到了。”
“老道陶仲文見過聖上。”只見這名道士身著道袍,手持拂塵,年近古稀,鬚髮烏黑,清曠超俗,頗具道骨仙風。見到高高在上的朱厚熜平和氣態不顯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