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3章 北風蕭蕭22,皆付笑談中之逝水,方陳,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地受到了嚴世蕃的邀請,按照他的理解怎麼看都是禍大於福。
……
莫少年駕馬夜行,隱約可見來自潭柘寺的光亮。
……
潭柘寺西邊的坪壩上成千上萬的僧侶不懼嚴寒、不辭辛勞、不分晝夜的持續論佛達一十五天之久,依然熱情不減、態度端正。然熱情和態度並不能決定一切,不斷地出現因體力不支、或身體不適而倒下的僧侶,然後被救護隊用擔架抬至室內進行醫治和休息,留下的空缺由其他僧侶補上。倒下的已不是第一次倒下了,補上的就是之前倒下的,甚是還發生了數起猝死事件,他們都是有信仰的人。
陳寅獨自挺立於高地之上,身形如同矗立在他身旁的龍膽湛金槊,筆直堅挺,默默俯瞰著整個會場。此次佛門大會自開始以來就狀況不斷,但整體而言還算井然有序,對此他是功不可沒的。
潭柘山下留傢俬宅,蕭正陽、公冶世英等人沒有圍坐一室、群策群力,而是分頭各處。
蕭正陽在床的這頭打坐運功,公冶世英靠坐在床的另一頭,暖和的被褥嚴實地蓋著雙腿,一言不發地看著蕭正陽;東方燕四仰八叉地躺在床上,發出規律的呼吸聲,與其同床的梁筠竹縮身在僅有的一角,一雙水靈靈的杏目呆呆地望著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沐炑和留心言坐在房頂吹風、喝酒;留彥清對著一燈如豆,心不在焉地擦拭著刀;留遠和莊人們憋著一肚子邪火,為了顧全大局,碰到無為教徒而不能動手。
武林盟主作古,一人振臂一呼、萬人熱血響應的時代已經落幕了,人心渙散,原有的江湖秩序土崩瓦解。蕭正陽、公冶世英、沐炑、留心言等人日復一日的全力追查、費心遊說,試圖揪出暗中設套的元兇、重聚分崩離析的人心。然而追尋善藏之敵,無異於大海撈針,深刻體會到了東方明日等人這些年的不易與無奈;在大勢面前,他們實在太過渺小,縱然是才德兼備的武林耆老,他們的名望在當下也只夠鎮得住一門一派,於武林而言不過是滄海一粟。再往大了說,偌大武林之於整個天下,同樣也只是其中一部分。
……
八達嶺。
夜空漆黑,朔風割面。
梁竦懷揣著一股強烈的不安感登高望北。
明初,為阻擋北元殘餘勢力反攻,於漠南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亙萬里的防線上設九大塞王,分別由朱元璋的九名兒子統領鎮守。在此基礎上,至弘治年間逐漸衍變為九邊重鎮,由東至西依次為: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tong鎮、太yuan鎮、延綏鎮、寧xia鎮、固yuan鎮和甘su鎮。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時光變遷,皇朝衰退,萬里防線整體南移,其中以地處京畿正北方、戰略地位冠絕九邊的薊州鎮為最。
永樂年間,朱棣封賞在“靖難之役”中作出重要貢獻的兀良哈等部族,捐大寧藩封界。這一政令的弊端在他崩逝之後就徹底顯露了,原大寧衛地區軍事工事全部廢弛,使得本來嚴密一體的防線出現一個向南凹陷的大缺口,在位於京畿東北方的遼東鎮和西北方的宣府鎮之間形成聲援隔絕之勢,從而讓明廷在抵禦北蒙南侵時少了大片緩衝地帶,薊州鎮所有關隘都成為戰事第一線,也是唯一一道防線,一旦攻破,威脅將直逼京畿。
薊州鎮長達兩千餘里的防線上有三大主要防禦體系:居庸關、古北口和山海關,冠以了“雄關”、“天塹”、“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等響亮嚇人的名頭。這些稱呼不過是相對於平原、坦途而言,實際上這三個地方恰恰是整個薊州鎮防線上兵馬輜重最容易通行的地方,從軍事層面講就是最薄弱的地方,所以要建雄關、屯重兵。雄關之於國家,如同城門之於城池、大門之於府邸,門戶之說便由此而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