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鉗工果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〇六章 你能成為電影大師,剝削好萊塢1980,莫斯科鉗工果沙,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沒有看錯你,你果然是想拍出經典電影的人。要想拍出被人牢牢記住的電影,你必須離那些爆米花片遠一點,多關注一下現實的重大問題。
好萊塢所有的經典電影,都是關注當時的現實重大問題的。”
“現實重大問題”
“是的”,老太太站起來給羅納德續了一杯咖啡,然後從書架上拿下了自己寫的影評集結成的幾本書,翻到了目錄遞給羅納德。
“你發現沒有,七十年代開始,義大利裔導演,佔據了好萊塢經典大片的主流地位。而原來的猶太裔導演,清教徒導演,逐漸退出了正劇的舞臺,轉而去拍喜劇片和爆米花片了,他們在三十年代和二戰時期,可是包攬了幾乎所有的經典電影的導演和演員的。”
羅納德看了看第一本的封面,是寶琳卡爾的第一部影評集結“親吻和槍聲(kisskissbangbang)。他翻了翻幾本書的目錄,裡面有評論過馬丁斯科塞斯的“計程車司機”,弗朗西斯科波拉的“教父”,布萊恩德帕爾馬的“魔女嘉利”,還有邁克爾西米諾的“獵鹿人”。
而猶太人導演則和黃金年代比起來減少了很多,她只喜歡斯皮爾伯格。傳統的清教徒導演,她則推崇羅伯特奧特曼。
“確實是,這是為什麼”羅納德從沒想過這個問題。義大利裔為什麼在七十年代以後,在好萊塢大行其道
肯定不是錢的問題,義大利黑幫投資電影,還是在“教父”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以後。
也不是所謂的裙帶關係,族裔照顧問題。要說對族裔的照顧,猶太裔才是其中翹楚,而且他們的黑幫也比義大利裔要厲害的多,早在二十年代就涉足了電影業。
羅納德撓了撓頭,他對老太太這個犀利的問題覺得很有意思,但是想不出答案。
見羅納德像一個孫輩一樣看著自己,想知道答案的樣子,寶琳卡爾笑了笑,這次罵罵他,算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她不像眼看著一個大師的料子,滑落到爆米花商業片的拍片機器。
“因為越戰改變了阿美利加人的想法,笨蛋。”
“嗯越戰”
羅納德抬起頭,他發現自己跟不上老太太的思路,自己是越戰老兵家庭出身,沒覺得和其他人有什麼想法上的不同呀
寶琳卡爾知道羅納德沒想過這種電影市場深層次的藝術風格轉變,接著說了下去。
“原來我們阿美利加人,是自我覺得天命昭昭,上帝眷顧的新巴比倫的。但是越戰讓我們從道德層面上面跌下來,派窮人的孩子去越南轟炸那些無辜的民眾,還失敗了,讓我們知道了自己並非在道德上沒有瑕疵。
而東瀛人的產品物美價廉,則更加加劇了這一問題。我們除了在道德上,在工業和技術上也沒有優越感了。”
羅納德點頭稱是,越戰確實對阿美利加人的心理衝擊極大,一個非常明顯的轉變,就是嬰兒潮結束了,新一代的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了。
“越戰最嚴重的後果,是對負罪感的理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阿美利加人對什麼是負罪感,有了全新的,和過去完全不同的理解。”
“負罪感”
“我們失去了五月花號上移民中,清教徒的那種道德上的優越感。我們曾經相信,我們會變得越來越好,我們會戰勝所有的邪惡和惡魔。
而越戰之後,我們發現,也許邪惡不是那麼容易戰勝的,我們有失敗的可能,也許我們會不得不和他們共存。我們在道德上,技藝上,對其他人類並沒有我們想象的優越感。”
羅納德不太明白,這種所謂的負罪感,和義大利裔主導了新好萊塢運動有什麼關係呢
“義大利裔,和很多新一代的導演,都是天主教徒。和阿美利加立國的清教不同,他們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