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思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二十一、誰是神(2),月照梅花,古思曼,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躍。這個發現激發了人們對於神經系統的進一步思考。神經-中樞-大腦的工作過程,是一個不斷迭代、不斷抽象的過程。
一位禪師說:中國唐代禪師對“境智共生”做過精彩描述。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則了境而生;境了,則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無所了。了境而生,生無能生。生無能生,雖智而非有;了無所了,雖境而非無。無即不無,有即非有,有無雙照。妙悟蕭然,如火得薪,彌加熾然。薪喻發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其辭曰:達性空而非縛,雖緣假而非著;有無之境雙照,中觀之心歷落。雙遮就是空有都不可得,雙照就是空有都是妙用,既不否定空有,也不執著空有,內心完全打破了世間法的纏縛,無所住著。
身披袈裟的明海大和尚說:佛教實際上是一個心念,它要精確到心念,心、念頭,然後讓我們的心念高度的有序化。這裡我們講勇猛精進,有的人說那多累啊,實際上如果你做到心念的有序化,不空過,你的心一直生活在有意義中,在一種價值感中,在一種欣慰中,那就是生命的不浪費。你如果覺得枯燥、乏味、很煩,那就是浪費。所以佛法也可以把它表述為是一種使我們的心念高度有序化,而節約了生命能量的一門學問(生命能量即是光和壽)。我們心念中的各種煩惱,干擾我們正常思維的一些負面情緒,其實都是浪費。
老穀子說:剛才大和尚講的那種心念有序化狀態才是未來人類應有的狀態。當我們牙疼的時候,很痛苦。當我們痛苦的時候,我們覺醒到沒有牙痛是多美妙。有那麼多天牙都不疼,但我們並未享受牙不疼。牙不疼是正常狀態,可我們不知道怎樣識別並享受這個正常狀態,直到牙疼了。我們不習慣於連線正常狀態並從中受益。如果我們知道如何迴歸到當下並升起正念、正定和覺照的能量,我們就能接觸生命的美妙,我們立即就能擁有幸福和愉悅。
梅成接著說:現在隨著演算法的更新、資料量的增加以及GPU的發展,我們可以用很多的層來開發神經網路,人工智慧的任務就是觀測這種狀態下的神經元活動,記錄活動引數,譬如記錄下老禪師打坐時的神經元活動引數,以此作為標準,調節、控制人的非正常神經元活動,進而減少負面情緒,增進健康,開發智慧。
潘麗虹發言:制心一處,一處即是興奮點、集中點,有了集中點,其他的事情就不會引起他的注意,也難以產生干擾。佛家叫明心見性,見性之後,就不會受外界煩擾。當然這裡的“心”與前“心”有很大區別。前者是意識心,後者是真心。潛意識就是我們的命運,它猶如天地的混沌狀態,所謂的清醒狀態混雜了意識,不究竟。靠潛意識謀事、發明創造是可行的。它能幫助我們把不相干的兩件事聯絡起來。靈感來自潛意識,是潛意識開了一扇門。
最後潘麗虹做了總結性發言:總之,我國的科技要想彎道超車,應當從傳統文化中尋求答案。
休息時間,潘麗虹漫步在寺院外的小路上,路兩邊鮮花盛開,小鳥依人,一位僧人正在給幾個居士講解自性和外相的關係,譬如花樹,儘管花開花落,而樹根不動。潘麗虹感受到一種說不出的美妙,這是自制的快樂,只有在深山古寺裡才能感受得到,因為它帶給了你無限的自由,在六塵中容易被喧鬧覆蓋。
滴水拙金,精煉人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