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樺夜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章 食為民本,再啟風華,楓樺夜落,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告訴我,賑災糧款不夠了是吧?”
“孫兒也打聽了,京城糧食緊張,是沒辦法向河南撥付糧食了。”
“那是自然,北地也就是河北和河南算是糧倉,河北河南兩地的糧食那是要撥付九邊的。如今大災,京城的糧食定然要首先撥付九邊,總不能讓士兵們餓著肚子賣命吧,如此一來,京師,通州的糧倉自然是不能輕動的。”
這點朱祁鎮倒也明白,這些糧食就是京師的底氣所在,要是京師的糧倉見了底,那比河南遭災影響更甚。
不過朱祁鎮更是鬱悶,因為史書上沒有記載北京大範圍缺糧的記錄,故此有些疑惑道“難道京師如此缺糧?竟是稍有差錯就要糧食不繼了?”
太皇太后點頭“這就是仁宗皇帝一定要遷回南京的緣故。建都北京,糧草從東南而來,平江伯主管漕運,最多的時候一年要運五百萬擔糧食,而今每年都要運四百萬擔糧食(石通假字,通“擔”讀音也是“dan”)。這四百萬擔糧食就是京師的生命線,先不說百姓運河轉運之苦,單是說將一國國運寄託在一條運河之上,就有一些太過兒戲了。”
太皇太后不知道,五百年後的1840年,英國艦隊在攻打廣州無效以後,沿海北上,最後沿長江北上,攻打南京的同時還無意間截斷了漕運,然後辮子就光速投降了,立馬簽訂了《南京條約》,就是因為將國運寄予一條運河所帶來的後果,唯一的命脈被掐斷了,飯都快吃不了了,還在乎輸贏?這也是一鴉失敗的原因之一吧。
太皇太后微嘆,如今就是想要遷回去也不可能了,畢竟大明太多的財力物力都已經投入其中了,就是政治格局也因為太宗,仁宣三代皇帝而穩定了,一旦再次回遷,那就是一個大動靜。
皇帝如今還小,她沒有精力,也沒有想法弄那麼大的動靜,再說了,她的丈夫和兒子都葬在北京,她又能去哪裡?最後還是要入天壽山的。不過北京依然是行在,而不是京師,這大抵是她最後的倔強了。
也確實如此,北京一直都是行在,太宗皇帝想要遷都北京,可惜反對力量太強,太宗又不想因為這事搞的君臣不和,所以也就沒有在這上面計較,但是仍然是將物力人力投入到了北京,並且常年住在這裡就不回去,仁宗想要回去,東西都打包好了,結果駕崩了,宣宗不想回去,可是自己的爹都把東西打包好了,自己也不能當上皇帝就把自己爹的政策全部推翻吧,然後就這樣拖了下來,也是後來英宗皇帝親政,這才定北平行在為京師,這才有了後來的北京這個稱呼,然後定南京為陪都,畢竟太祖在那裡葬著呢,然後明朝就開始了兩百年的兩京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