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蓬蒿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章四十 西路軍接連數戰 李從璟大定江淮1,十國帝王,我是蓬蒿人,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破淮南軍西路,先必奪廬州城,得廬州城,則淮南軍側翼不保,圖之易也!令,史叢達率部西進廬州,匯合李彥卿、丁茂所部,攻打廬州城;再令,李彥超率部南下,牽制淮南軍西路,策應廬州之戰!”

廬州城雖是州城,並非重鎮,廬州兵馬不精,數量同樣不多,這是軍情處與斥候早已探明的訊息,因為有機可趁,故此李從璟態度明確。

李彥超、李彥卿並及丁茂史叢達四將,兵馬共計兩萬左右,淮南軍西路雖有四萬精兵,未必不能圖之。

軍令下達,火速傳往各部。

數日後,廬州城前。

最先抵達的丁茂,隨後抵達的李彥卿,以及最後增援過來的史叢達,三將齊舉中軍大帳,共商攻城大計。

三將之中,以丁茂為首,是為攻打廬州之主將。

“你我三部合軍,兵力已達三十個指揮,僅是侍衛親軍精銳就已逾萬,廬州不過一座小城,三四千老弱之卒,日前某已連攻數日,彼之城防力量,已被某消耗過半,如今兩位既到,你我三軍齊心,旬日必克之!”丁茂對史叢達與李彥卿道,廬州並不真是一座小城,丁茂說它小,是說他軍事實力弱。

“丁將軍所言不差,廬州之所以能堅守不降、連日力戰,所依仗者,無非舒城、廬江一帶的四萬援軍,若非如此,此城早已是囊中之物。”史叢達頷首,說出自身見解,“淮南軍西路前日進抵舒城、廬江一帶,本應北上壽州,接廬州求救信,王會勢必分兵來救。”

王會,便是四萬吳軍的主將。

李彥卿資歷最淺,所以最後發言,“要奪得廬州城,必須先敗其援軍,如此既可削弱王會部實力,亦可打擊其部士氣,與來日之戰有利!”

三將正在商討軍機,忽聞斥候來報,卻是如李彥卿所言,王會果真派遣五千精兵,來救援廬州。

聞言,李彥卿頗顯激動之色,“廬州城西南四五十里外,有一片山地,山地前有大片林區,王會自舒城遣軍救援廬州,必經此地,我等若於此地設伏,必能收穫奇效。”

丁茂面露喜色,不過卻沒有輕下論斷,而是詳細詢問了李彥卿與斥候有關情況,最後綜合各種條件,丁茂認為伏擊可行,便讓李彥卿帶領本部兵馬,火速前往山地設伏。

李彥卿所言的那片山地,就是紫蓬山,山前大片地勢平坦的林區,即是後世的英山林場。李彥卿得了丁茂之令,立即集結了兵馬,火速前往英山設伏,這些姑且不提,且說王會。

王會此人,徐知誥伐楚時,用之為百勝軍節度使,在楚地征戰時多有戰功,這回撥遣楚地吳軍進援江淮,周本身為軍中柱石,要坐鎮楚地戰場,不可輕動,徐知誥便任命王會為西路軍主將。

王會到達舒城後,接到廬州遞來的求援信。

雖然王會此行任務,是經舒城北上盛唐,由安豐進軍壽春,解高審思之圍,再合力擊破唐軍,但廬州被唐軍攻打,他近在咫尺,卻不能不救。廬州給王會發求援信時,面對的只有丁茂一部,史叢達還未趕到,所以信中言及唐軍不過五六千,好在廬州刺史也不是蠢人,提到了盛唐李彥卿部可能支援丁茂的事情。

“廬州守軍三四千,唐軍以五六千兵擊之,廬州竟不能守,何其無用!”王會接到求援信,第一反應便是如此。

“眼前攻打廬州之唐軍,雖只五六千兵馬,但盛唐李彥卿部既有可能支援,兩相合兵就不容小覷了,廬州刺史發信求援,也是穩妥之舉。”說話的幕僚與廬州刺史有舊,便替對方說了幾句話。

廬州刺史之所以提及李彥卿部,自然不是真的料事如神,而是他本就是藉此衝散一些廬州的無能。

“李彥卿若是果真去了廬州,盛唐空虛,倒是白給我等機會。”王會冷笑一聲,“那就派兵五千,救援廬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霸魏

老周不莊

臨高啟明之海外揚帆

吹牛者

人在大明當噴子,氣壞朝臣

畢奇

家侄崇禎,打造大明日不落

薛定諤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