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蓬蒿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章六十六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7,十國帝王,我是蓬蒿人,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聽見。在座諸人都是李從璟親信、心腹之人,眾人要謀劃的又是機密要事,自然是不能輕易外傳的。
“幽雲十六州,除卻營州等,地有千里,民有數十萬,林木無數,礦利豐饒,我欲繁榮此地,以振奮軍民,以求能憑此與契丹角力,該當如何為之,諸位何以教我?”李從璟丟擲議題,讓眾人作答。
這個問題衛道、章子云等人不是初次聽聞,亦非才開始思索,早在這之前,李從璟就已經將此事告之諸人,令大夥兒思之,今日面談,乃是為了得到確切方案。
衛行明年齡最長,他率先開口,道:“自古以來,但凡要繁榮一地,提升一地、一國之力,其所重者,無非三。”
“願聞之。”
“其一,農事;其二,工事;其三,商事。”衛行明年長氣穩,此時不急不緩的道,“先言農事。要興農事,無非開源節流四個字。開源者,墾荒地,開阡陌,廣其耕地,修其水利,教民以耕田之法,輔之以農田器具;節流者,抑兼併,輕賦稅,整吏治。若得如此,不出三五年,則農事大興,糧草必豐!”
李從璟皺了皺眉,問道:“三五年太久,若我欲一年而得其利,該當如何?”不是李從璟心急,而是幽雲目前形勢,根本就不會給李從璟三五年的時間作準備,誰知道何時會與契丹大戰?
衛行明並不因李從璟的急切而有不滿,相反,他老神在在道:“若軍帥欲一年而得利,卻也不是沒有辦法,只是如此為之,難度較大。”
“如何為之?”
衛行明瞭兩個字,“屯田。”
“屯田?”
“屯田分軍屯和民屯。自漢武以來,各朝皆不乏遷民戍邊之舉,以邊地之地養邊地之軍,非如此不可。要行屯田之舉,有兩必須做到,一者,糧種,邊地天時地利皆與中原不同,故所種之糧種也不同;二者,需得有能實行屯變的力量、組織。在當世,非手握一方軍政大權者不能為之。”
李從璟邊聽邊頭。實際上,他在平州所行的開荒、分田之舉,杜千書發展平州農事之策,也就在興水利、修器具,幫助百姓耕種這些事上。
接下來,李從璟與衛行明詳細討論了農事、屯田的各個方面和細節。
待這件事大體通,已是一個時辰過去,李從璟滿意的頭,遂又道:“農事既有方案可行,那工事當如何?”
工事,是指手工業,涉及範圍很廣,大到開礦,到製衣,甚至包括軍事作院,皆隸屬工事。
衛行明完農事,這會兒正在歇息,是以李叢景這一問,由王不器來回答。王不器年事已高,但自打在淇門下定決心跟隨李從璟後,猶如煥發人生第二春,精氣神竟是絲毫不比章子云、衛道等人差。因有桃夭夭這一層關係在,原本這回北上幽雲,李從璟是不欲讓其跟來吃苦受累的,但拗不過王不器堅持,加之李從璟重其才能,這才應允。
王不器雙手習慣性攏在衣袖裡,神情依舊略帶傲氣,話出口時不比衛行明的雲淡風輕,顯得格外擲地有聲,他道:“比之衛老農事的四字真言,工事就要簡單一半,只有兩個字:開源。探山川,掘礦利,是為開源;建漁場鹽場,是為開源;多織布匹,還是開源。幽雲地廣,北地多礦,只要軍帥給予老夫足夠人手,老夫敢立軍令狀,三年之內,必使軍帥能多出可以擴軍三萬人的鐵、布、金銀!”
王不器得輕巧,實則話中有話,內裡有諸多學問,需要深究。這老頭子就是這般,需要你不停的問,他才會將想法不停的出來。待李從璟與之大致談完,時間已經不止過去一個時辰。王不器這種話的方式,粗看很不爽快,實則不然。他就是要李從璟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問,而後他作答,隨著問題的不斷深入,李從璟的不斷思考,他對這件事的瞭解才會更加充分、深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