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9章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一年過後,會昌法難越來越猛烈。
會昌三年,唐武宗下“殺沙門令”。當時,不知為何謠傳有藩鎮的奸細假扮僧人藏在京師,京兆府在長安城中打殺裹頭僧三百餘人。
會昌四年,朝廷敕令盡拆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還俗;會昌五年,唐武宗又對滅佛的成果進行了鞏固,勒令全國東西二都可以留寺兩所,每寺留僧30人,天下各節度使治所留寺一所,留僧從5人到30人不等。其它寺廟全部拆毀,僧尼全部還俗。
唐武宗滅佛也是佛教與道教鬥爭中的一個回合。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追尊老子李聃為教祖。唐朝建立後,因為皇帝姓李,道教尊奉的老子也姓李,統治者為了藉助神權,提高皇家的地位,自認是老子的後代,所以推崇道教。
武則天崇佛,是因為佛教中涉及到她當女皇的根據,要用佛教來壓道教。
至中葉以還,佛教勢力日益膨脹。私度之錢歸之於地方官吏和寺廟所有,造成政府和寺廟多度僧尼。很多人為了逃避賦役,出家為僧,導致僧人越來越多。而寺廟土地不用納稅,僧人靠農民供養,形成了當時社會上的一大問題,從而逐漸威脅到了唐朝中央統治。
武宗本人又是一個虔誠的道教徒,因此他即位後,便開始籌劃滅佛。
此次滅佛的成果是,為唐王室收繳了良田數千萬頃,強迫還俗的僧尼26萬人,拆寺4600所,可謂“戰績輝煌”。但對僧尼們來說是無妄的災難。
李德裕執政期間,唯一令白居易欣慰的是,他的堂弟白敏中得到了重用。雖然李德裕用白敏中是有其考慮的,並非出自善意。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閒適”的生活反應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
會昌四年(845年),七十三歲的白居易出錢開挖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石灘,事成後作詩《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並序》留念,詩中仍反映出他“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陽的履道里第度過,時常遊歷於龍門一帶,作《池上篇》、《醉吟先生傳》自況。
白居易晚年篤信佛教,號香山居士,為僧如滿之弟子。白居易去世前,會昌法難還未達到高潮,信佛的白居易尚未受到太大影響。
會昌五年(845年),白居易七十四歲,在履道里第舉行“七老會”,與會者有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滿、李元爽,畫成“九老圖”。
雅集最開始大致可以推到漢代梁孝王的“兔園會”,這是由梁孝王、皇門貴族與社會名流等上層人士組成的高階聚會。
東漢末年時,又有曹操三父子的“鄴下雅集”,這是政治人物和文人交混的聚會。
魏晉以後,文人規模發展壯大起來,休閒式的聚會就增多了,這時候出現的最著名的就是王羲之組織的那次蘭亭雅集了,這是一次真正的為後世所千古傳誦的集會。
事實上,白居易是想組織“九老會”的,因為九是最大的陽數。參加聚會的也確實是九個人,但有兩位年紀不到七十歲,只能以“七老會”命名,白居易絕不摻假。
白居易寫《胡吉鄭劉盧張六賢多年壽予亦次焉偶於敝居合成尚齒之會七老相顧既醉且歡靜而思之此會稀有因成七言六韻以紀之傳好事者》一詩說:
“七人五百七十歲,拖紫紓朱垂白鬚。
手裡無金莫嗟嘆,尊中有酒且歡娛。
詩吟兩句神還王,酒飲三杯氣尚粗。
嵬峨狂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孫扶。
天年高過二疏傅,人數多於四皓圖。
除卻三山五天竺,人間此會更應無。”
“七”終究沒有“九”好。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