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這首五言絕句,是我們現在絕大多數人在小學時就已讀到過的。
正是李賀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之中,所以他所創作的大量詩作都成為後人一再讚歎的物件。
而李賀的全身心投入,耗費了了大量心力。也許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老驢,破囊,是李賀作詩的法寶。
老驢,破囊,成就了李賀的文名。
少年的李賀,體形細瘦,通眉長爪,經常騎著一匹老驢,帶著家中的小童子,邊走邊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來了靈感,他便把所想到的靈感火花急速記錄下來,投進小童子所揹負著的小錦囊裡。
一到家裡,李賀連飯也來不及吃,就從小錦囊裡拿出他白天所投進去的斷章零句,當即進行整理,把它們寫成一首首令人叫絕的詩作。
李賀的母親看到這種情況,既心疼又欣慰地說道:“唉,看來我這寶貝孩子寫作時,非要嘔出心吐出血來,才肯罷休!先吃飯也不影響你寫作啊!”
李賀天才早熟,他在七歲時便寫得一手好詩文,而且當即就名動京城。
其時,擔任吏部員外郎的大文豪韓愈及侍郎皇甫湜聽說有這種奇事後,開始還不大相信,說:“要是古人,那還罷了;而居然有這樣的奇人,那我們怎麼能失之交臂呢?”
說罷,二人便聯袂著要去探訪個究竟。
見到李賀還是個小不點兒的孩子時,兩位大人當即遂出題讓他寫作,以便驗證李賀到底有無真才實學。
李賀並不驚慌,向兩位大人深施一禮,然後便援筆寫了一首在文學史足以流傳的名作《高軒過》:
“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雲是東京才子,文章鉅公。二十八宿羅心胸,元精耿耿貫當中。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韓愈和皇甫湜見李賀詩中所展現出來的那種自信和淵博,謙虛和恭敬,是他們很久都沒有見到過的,當即便驚喜萬分地對之誇讚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虛傳哪!”
在離開時,韓愈還熱忱地邀請李賀到他們府第中作客。
經過這次來訪,李賀的詩名遂越發大了。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李賀十六歲時,唐順宗帶病繼位,任用王叔文、韋執誼等除弊革新,史稱永貞革新。
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結貴族官僚改元永貞,逼順宗稱病退位,新政遂敗。次年,順宗病亡。
劉禹錫、柳宗元等在詩文中有影射,指稱順宗並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賀成年後,得知此事,做《漢唐姬飲酒歌》諷刺。
元和三、四年間(公元808~809年),李賀寫《雁門太守行》謁韓愈,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聲,但“年未弱冠”,即遭父喪。
當時,服喪“務必以三年全期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韓愈才與李賀書,勸其舉進士。
該年初冬,二十一歲的李賀參加房式主持,韓愈參與組織的河南府試,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並一舉獲雋,年底即赴長安應進士舉。
可是沒想到,“闔扇未開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謂李賀父名“晉肅”、“晉”與“進”犯“嫌名”。儘管韓愈“質之於律”“稽之於典”為其辯解,終無可奈何,李賀不得不憤離試院。
未能參加進士考試,對李賀打擊甚重,他曾寫了不少抒憤之詩,當年回到昌谷。
後來,韓愈調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陽),有詩《燕河南府秀才》,詩中有“惟求文章寫,不敢妒與爭”。可能是感懷此前李賀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