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章 煙籠寒水月籠沙,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張好好沒回答,卻先問杜牧,好像全然忘記了自己的不幸。

然後,兩人對視無言,抱頭痛哭。

衰柳、斜陽,涼風座隅,讓兩人更覺人間酸楚。

原來,張好好嫁給沈述師不久就被嫌棄拋棄,獨自一人離開了沈家,後來只能以賣酒為生。

杜牧才智難申、鬚髮斑白,好好流落市井、當壚賣酒。不僅愛而不能,更都是不幸之人。

杜牧默然無語,在“涼風生座隅”的悲哀中,撲簌簌流下滿襟的清淚。曾經以那樣美好的歌喉驚動“高閣”“華筵”,出落得“玉質”“絳唇”“雲步”“豔態”的張好好,卻落到這樣不幸的遭際中。

後據野史記載,杜牧五十歲病逝時,張好好聽說後瞞住家人到長安祭拜,想起這段有緣無分的當年情,痛不欲生,肝腸寸斷,竟自盡於杜牧墳前。

而杜牧寫給張好好的詩,像是愛情的鑑證,留存了幾千年。

有些愛情像煙火,註定只是一閃而過,雖然短暫卻強烈、真摯。即使瞬間迸發出的火花,也依然耀眼。

(四)

離開揚州,杜牧最捨不得還是那些歌妓,其中一位杜牧特別喜歡,不知是她貌美如花,還是才藝絕倫,又或者在她的身上有張好好當年的影子。

這位歌妓當時也是十三歲。

杜牧離開揚州時,戀戀不捨地和她在燭光下了對望了一夜,為她寫了著名的贈別詩: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從此,豆蔻年華便成了十三歲少女的形容詞。

春風十里揚州路,這是杜牧作為揚州形象大使為揚州代言的名句其一。

離開揚州,杜牧變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清明》,據說是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所作。讀這詩,頓時讓遊子如歸故鄉,幾乎已成中國人表達“鄉愁”的代言詩。

那時杜牧已經四十二歲。由於長期醉生夢死生活方式的摧殘,他已經露出老人的衰相,不再過度留戀青樓,而是返還了老人的童心,雖然他還並不老。

迴歸了人生的純真,詩人的詩藝也隨之返璞歸真,進入化境,給我們寫下了眾多名篇佳句: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

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冬,四十九歲的杜牧病重。

杜牧心知大限將至,竟自撰墓誌銘。但這篇短文後人讀來平實無奇,絲毫看不出文壇巨擘的風采。或許,這正是一個詩文天才近乎造化的手筆。

據《新唐書》記載,墓誌銘寫好後,杜牧閉門在家,蒐羅生前文章,對火焚之,僅吩咐家人留下十之二三。焚之的,其中定有不少在揚州的應景、應酬之作。

一個大活人給自己寫墓誌銘,這正是一個別具個性詩人的行為藝術。或者,他要藉此表達自己對這個時代與社會人生的態度。返璞歸真,才是真。

杜牧所處的時代正值晚唐,國勢日蹙、政局日下,他看到當時統治勢力的弱化,以及統治集團內部的昏庸腐朽,也看到藩鎮的擁兵自重、百姓的民不聊生,作為一個有遠見的文人,他不能不為唐王朝的前景感覺到憂患,便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思想性與藝術性兼具的《泊秦淮》,被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