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2章 豫章天南隔老妻,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果然不出李白所料,安祿山公然反叛,起兵范陽(今北京),河北諸郡及東都洛陽,紛紛陷落。

李白聞此,急忙由江南趕回梁園家中,接家人到吳地。

吳王李只此時為東平(今屬山東省)太守,安祿山謀反後,李只募兵拒戰,累遷陳留(今河南開封)太守,持節河南道節度採訪使,歷太僕卿、宗正卿。

至德元載(756年),肅宗即位靈武(今屬寧夏),吳王李只奉詔赴行在,迂道入吳,將由水路上溯荊襄,轉趨商洛,以至靈武。

李白在吳途遇李只,為之代作《為吳王謝責赴行在遲滯表》。因為吳王赴行在任職,因病於途中,遲滯淹留,不能按時到職。此表乃是李白代吳王李只所起草的表章,向肅宗上陳不能如期到任之原由。

至德元載(756年)春,李白帶著宗氏夫人離開宣城,北上當塗、溧陽,計劃到剡中(今浙江省嵊州)避難。中途又改變主意,又一次來到了適合休憩療養、能為他撫慰心靈的廬山,隱居於屏風疊。屏風疊南修行的女真人李騰空,正是是宗氏的師父。

屏風疊在五老峰西側,山連山,相連十餘里,綿延如屏,是一個僻靜幽谷。李白在此築起“太白讀書堂。”

以五老為鄰,以雲松作伴,自然十分愜意。《文心雕龍·神思》雲:“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李白感謝自然造化,為他在人生長途跋涉中安排了這個仙境般的暫歇住所。

這是李白第三次到廬山,他是真的想把廬山當作後半生的棲居地。

李白和宗氏夫人在廬山居住長達半年之久,其間寫下《贈王判官時餘歸隱居廬山屏風疊》:

“昔別黃鶴樓,蹉跎淮海秋。俱飄零落葉,各散洞庭流。中年不相見,蹭蹬遊吳越。何處我思君?天台綠蘿月。會稽風月好,卻繞剡溪回。雲山海上出,人物鏡中來。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臺。荊門倒屈宋,梁苑傾鄒枚。苦笑我夸誕,知音安在哉?大盜割鴻溝,如風掃秋葉。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中夜天中望,憶君思見君。明朝拂衣去,永與海鷗群。”

李白此詩,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前半生作了一個總結,並表達了當此國家危急存亡之秋,自己卻無從用力的悲憤失望情緒。李白雖在廬山避難,仍有一顆愛國之心,無可奈何中,還存有對國家山河施展抱負的嚮往。

就在李白隱居廬山不久,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時任鎮守江陵的四道節度使,向李白發出了盛情邀請。

李璘的幕僚三次上山來代表李璘聘請李白,第三次的聘使是韋子春。

李白在《贈韋秘書子春》詩中說:

“氣同萬里合,訪我來瓊都。

披雲睹青天,門蝨話良圖。

留候將綺季,出處未雲殊。

綞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瓊都”即指廬山。李白引用一個歷史典故,故韋子春比作張良,把自己比作商山四皓中的綺裡季。為了保衛漢惠帝,是張良建議把深居商山的四皓請下山來的。如今,韋子春又再三聲言永王之師以抗胡平亂為宗旨,所以李白覺得“辟書三至,人輕禮重,嚴期迫切,難以固辭。”他盼望著能借此為祖國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這年十二月,李白興沖沖地離開廬山,踏上永王的樓船,自潯陽東去金陵。他安排宗氏夫人,到章郡(今江西南昌)安家,等待他功成歸來。

臨行前,李白曾作《內赴徵三首》。

其一

王命三徵去未還,明朝離別出吳關。

白玉高樓看不見,相思須上望夫山。

其二

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

歸時倘佩黃金印,莫學蘇秦不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