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1章 潯陽江頭夜送客,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夜。

冷風吹著楓葉和蘆花,秋聲瑟瑟。潯陽江頭,一位官員模樣的中年男人在送別一位客人。

他和客人下馬後,在船上設宴餞別,舉起酒杯,卻發現沒有助興的音樂。

夜茫茫,江水倒映著明月。沒有音樂,酒喝得不痛快,主客更傷心的是將要分別。

這時,他們忽然聽到不遠處一條船裡有人在彈琵琶。其聲錚錚,頗有京都長安的韻味。

在遠離長安的潯陽江邊聽到熟悉的京音,這個官員非常激動,派人前去一問,果然是來自長安的歌女。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於是,一首流傳千古的名詩也由此誕生!

這位官員正是白居易。他為什麼來到了遠離長安的江州?

話還要從中唐的社會現狀說起。安史之亂後,唐朝陷入藩鎮割據的沼澤中無法自拔,到白居易在朝中為官的時候,朝廷對很多地方節度使都失去掌控權。但是中唐的皇帝還沒有放棄希望,他們一直在努力的收回權利,還出現了憲宗時期的小中興。白居易在朝中做官時勢力最大的地方節度使是李師道,他不滿宰相武元衡提出的用強硬手段消滅藩鎮勢力的提議,於是派出刺客。

元和十年(815)六月的一天,剛剛破曉的時候,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譁,藩鎮勢力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反側”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本身就有“擅越職分”之嫌,加上他平素多作諷喻詩,得罪了朝中權貴,於是被從太子左贊善大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司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時期多專門安置“問題”官員,屬於變相發配。

元和十年霜降節氣之後,從長安出發的白居易,出藍田,過襄陽,乘船經鄂州,抵達了自己的貶謫目的地——距離長安近3000裡的江州。

千里跋涉到達江州之後,鬱悶心情尚未平復的白居易,攬鏡自照,顧影自憐,寫下了《謫居》:

“面瘦頭斑四十四,遠謫江州為郡吏。

逢時棄置從不才,未老衰羸為何事?

火燒寒澗松為燼,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時榮悴一時間,豈是昭昭上天意!”

這首詩藝術水平並不高,屬於直抒胸臆的牢騷話,可見當時白居易的心情沮喪到了極點。

被貶江州也成為白居易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鬥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增多。

一天秋夜,白居易送別一位友人。

聽到了頗有京城韻味的琵琶聲,白居易和友人尋著聲源探問:“敢問是何人彈奏琵琶啊?”

船上的琵琶聲停了,但是,許久卻遲遲沒有動靜。

白居易移船靠近,邀請歌女出來相見,並叫下人添酒點燈,重新擺起酒宴。

歌女經過千呼萬喚才緩緩地走出來,懷裡還抱著琵琶遮著一半臉面。

看得出來,歌女已經不再年少,雖然風韻猶存,但也躲不掉歲月對昔日美貌的侵蝕。

歌女擰轉軸子,撥動了兩三下絲絃,還沒有彈成曲調,已經充滿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嘆息,每一聲都在沉思,好像在訴說不得意的身世。

歌女的手指在琵琶弦上輕輕地攏,慢慢地捻,然後,抹弦、挑弦。技藝是那麼的自然。

白居易聽出來,開頭彈的是《霓裳》,後來彈的是《六么》,粗弦嘈嘈,好像是急風驟雨,細弦切切,好像是兒女私語。然後,嘈嘈切切,錯雜成一片,就好像大珠小珠,落滿了玉盤。

接著,琵琶聲又如花底的黃鶯,叫得那麼流利,又如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那麼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