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6章 寵邁乘軒鶴,榮過食稻鳧,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窈娘屍身被打撈上來之後,這首詩也被發現。武承嗣見詩大怒,因為不僅是一個美女因此詩喪命,更重要的是,“意氣雄豪非分理,驕矜勢力橫相干”這兩句詩揭了他的老底。

於是,他很快就指使酷吏來俊臣給喬知之網羅重大罪名,下獄處死,並滅族。

武承嗣奪人所愛以致香消玉殞,本應問心有愧羞慚無地,竟然因為苦主發發牢騷就如此瘋狂報復。

宋之問涉嫌因詩殺人,喬知之則是因詩被殺。

對喬知之之死,沈佺期很痛心,但面對如日中天的武承嗣,他又能如何呢?

在西晉,孫秀殺害石崇不過十幾天後,就在新一輪的權力角逐中被殺。

在大唐,武承嗣殺害喬知之的下一年也就死掉了。

為了爭做太子,武承嗣除殘酷迫害反對者外,對武則天及其寵臣極盡阿諛之能事。

長壽二年(693年)九月,武承嗣率五千人上表,請加尊號“金輪聖神皇帝”;延載元年(694年)五月,武承嗣又率二萬六千餘人,請加尊號“越古金輪芒神皇帝”。武承嗣等兩次請加尊號,武則天都接受了,並高興得大赦天下。

從垂拱元年(685年)至天冊萬歲元年(695年),武則天寵信薛懷義(即馮小寶),神功元年(697年)以後,武則天寵相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武承嗣、武三思兄弟,對薛懷義“皆執僮僕之禮以事之”,“懷義欲乘馬,承嗣、三思必為之執轡”。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他們“爭為執轡,謂易之為五郎,昌宗為六郎”。

武則天對武承嗣很信任,她覺得武承嗣等人的“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也有道理,所以在立子、立侄為太子問題上,長期猶豫不決。可是,在朝廷大臣李昭德,狄仁傑、吉頊等人的不斷勸說下,武則天終於做出立子不立侄的最後決定。

聖曆元年(698年),武承嗣因為做太子的幻想徹底破滅,憂憤而死。

酷吏來俊臣也沒好下場,比武承嗣死的還早一些。

他無賴出身,善於告密,得到武則天信任,先後任侍御史、御史中丞、太僕卿,組織數百名無賴專事告密,設立推事院,聯合黨羽朱南山等撰寫《羅織經》,製造各種殘酷刑具,大興刑獄,採取刑訊逼供手段,任意捏造罪狀致人死地,大臣和李唐宗室遭到枉殺滅族者達數千家。

後來來俊臣竟企圖陷害武氏諸王、太平公主、張易之等武則天最親信的人物,誣告皇嗣李旦和廬陵王李顯謀反,遭到衛遂忠告發。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武氏諸王與太平公主等乘機揭露來俊臣種種罪惡。武則天下令處死來俊臣,將其酷吏黨徒全部流放嶺南,延續十四年之久的恐怖“酷吏政治”宣告結束。

聖歷三年(699年),沈佺期被武則天選中修撰《三教珠英》,升職為正六品上的通事舍人,沈佺期的文學特徵也開始有了些變化。

“綵樓大戰”,沈佺期只因自己的詩結尾不夠陽光,輸給了宋之問。然而,細品沈佺期詩集中的句子,其實比宋之問要強。

以刻板著稱的應制詩,和蘇味道、李嶠他們相比,沈佺期的詩,讀起來也是有美不勝收之感,像《人日重宴大明宮賜彩縷人勝應制》這首詩,其中“山鳥初來猶怯囀,林花未發已偷新”,語法就十分活潑,“偷新”兩字尤其生動。後來《紅樓夢》中林黛玉有“偷來梨蕊三分白”一句,這一“偷”字想必就是從沈佺期這裡“偷”來的。

這一時期,武則天帶著二張和一群“珠英學士”們四處遊玩,沈佺期也在其中,寫下了《從幸香山寺應制》、《嵩山石淙侍宴應制》等眾多應制詩。

聖歷三年(700年)五月,武則天在嵩山石淙河這一景區建了座三陽宮,宴樂之餘,她親自寫了一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遇李白

樂從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