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章 逐胡策未行,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生實愛才。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西馳丁零塞,北上單于臺。
登山見千里,懷古心悠哉。
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
陳子昂在《感遇其三十五》中記錄了第一次出塞的感受。詩歌直抒胸臆,感情慷慨激昂,豪邁雄壯,充滿了渴望建功立業的昂揚氣概。
首四句即寫其少年出身及學成渴望建功之志。“西馳”“北上”寫詩人隨軍出征的物件,北方少數民族自來騷擾我國邊疆,古時多有詩人寫邊塞多提及,一為提醒統治者邊塞未平之患,二表己願掃平邊患,建功立業之心。
陳子昂登山眺望,思緒分飛,想到古時邊患即從未消解,無數將士與敵寇作戰,一代代前赴後繼,如今缺兵少將,邊患頻發,作者感到無比憂心。
末句言,如今人們似乎都忘掉了敵寇擾邊的苦難,那些過去的事情都好像磨滅盡淨,變成塵埃隨風吹散了。陳子昂實是在譏諷當政者的不作為。
這首詩感情充沛,字裡行間充滿了渴望建功立業、積極進取的激昂精神,貫徹了陳子昂革弊齊梁頹靡詩風,強調“興寄”與“風骨”的詩歌主張,頗有建安詩歌的慷慨之氣。
在居延海,陳子昂寫下《題居延古城贈喬十二知之》:
聞君東山意,宿昔紫芝榮。
滄洲今何在,華髮旅邊城。
還漢功既薄,逐胡策未行。
徒嗟白日暮,坐對黃雲生。
桂枝芳欲晚,薏苡謗誰明。
無為空自老,含嘆負生平。
這次出塞,陳子昂未立軍功,徒增許多失意。
七月,他獨自返回長安,上書論西蕃邊州安危事三條。
此後,武則天雖然屢屢召見陳子昂,向他詢問治國之道,陳子昂也侃侃而談,從容應對,但這些建議並沒有被武則天接受。“雖數召見問政事,論亦詳切,顧奏聞輒罷。”或許是不符合武則天的理政思維,或許在武則天眼中只是書生之見,反正每次武則天只不過都是聽聽而已,然後束之高閣。
陳子昂失望、不得志的情緒溢於言表。
690年,六十七歲的武則天登基,改唐為“周”。一向耿直的陳子昂為求重用,向武則天進獻《周受命頌》,目的就是討武則天歡心,希望量才提拔。
但武則天並不買賬,只是給了陳子昂一個右衛胄曹參軍的職務,這不過是一個掌管兵器甲仗的小官員,與陳子昂心中的期望差距很大。
693年,陳子昂母喪守孝期滿後,升任右拾遺的職位。拾遺的字面意思是撿起皇帝的政策失誤,相當於諮詢建議官員,也就是諫官。這還不錯,儘管不能過分直面皇帝的過失,但與皇帝的距離拉近了。也算是一個很容易升官的崗位。
年輕氣盛的陳子昂估計因為幹這份工作得罪了不少權貴,不久後他因為徐敬業兵變的牽連成了“逆黨”而鋃鐺入獄。
還好陳子昂機靈,沒有坐以待斃,託人向武則天說明了自己的冤情,武則天念在他往日的功勞上,就下令不再追究了。
出獄後,他大發感慨,認為自己一心為國,卻“世道不相容”,消沉了一陣子。
陳子昂當官的目的決非是為了自己能夠過上好日子,因為即便他啥也不幹,家裡富足的條件也可以讓他衣食無憂。
他當官的目的是要讓國家更加安定,百姓生活更加幸福,心繫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
不得不說,陳子昂是一個具有王霸之略的大才。他對諸羌的進犯感到憂慮,對蜀川人民“失業”“逃亡”深表同情,對“官人貪暴”“侵漁”“剝奪”百姓的罪惡進行憤慨的指責。
他甚至多次對武則天的行為進行勸阻。
他反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